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590(2011)06-0001-05 顷读陈孔立教授大作《两岸政治定位的瓶颈》,[1]文中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瓶颈,作了深刻而简要的论述。其基本观点,笔者颇表认同,作此文以为呼应,兼事讨论。非商榷也,故云“读后”。 一、时机成熟又不成熟 陈孔立教授认为,两岸政治定位问题能否解决,面临两个瓶颈,其中之一是“解决两岸政治定位的条件尚未成熟”,因此,“要真正解决这一难题为时尚早”,“两岸政治定位问题要留待条件成熟以后解决。急不得,但也等不得”。 陈孔立教授在文章中,对于条件还不成熟,作了相当全面的分析,包括马英九当局的态度、台湾主流民意、台湾内部分歧,以及国际因素。显然,要使上述条件转趋成熟绝非易事,更非短期可就,其中关键或许有二:其一,大陆仍需加快发展和进步;其二,要在两岸关系发展中,让解决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凸显。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解决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的条件确然尚未成熟,但另一方面,不应也不能回避政治问题已在两岸获得相当的共识,尽早解决两岸政治问题的压力与日俱增,此即“急不得,但也等不得”之矛盾。其中,“急不得”指的是条件,而“等不得”却是时机。 条件与时机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条件侧重于指可行面,时机则侧重于指应然面。因此,如从时机角度考察,两岸关系现状更精确的表述或为:解决两岸政治定位问题时机尚未成熟,但讨论的时机却已成熟。理由如次: 首先,两岸问题归根结底是政治问题。不处理两岸政治定位问题,难以保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长期、稳定、持续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获得两岸民众和国际社会广泛的支持,但其稳定却端赖于制度性框架的建构,包括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签署和平协议等,而其首要关键则是处理两岸政治定位问题。事实上,“九二共识”已为两岸关系现状的认定、两岸政治定位、两岸关系行为准则奠定了必要的基础。[2] 其次,不处理两岸政治定位问题,势将阻碍两岸各项交流合作的深入。诚然,在可预见时间之内,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将持续先经后政的途径,重点推动两岸经贸、文化、民间社会各项交流,然而,经济与政治难以截然脱钩,高阶经贸问题势必也会涉及两岸政治定位问题。张五岳说:“众所皆知,长期以来在两岸关系的互动中,政治与经济本来就无法分开,而政治氛围与考量又经常制约与规范着两岸经贸与社会交流的松紧……如果两岸政治欠缺互信,经贸社会交流很难持续深化。”[3]笔者认同此一观点。 另一方面,台湾民众的利益需求不限于经济面,也包括政治面,例如国际空间问题即是。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两岸谈判,而谈判即会涉及两岸政治定位问题。胡志强说:“我觉得,两岸应尽快打开经贸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对话。台海之间不是只有经贸开放课题,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也是蛮重要的。比如说,马先生一直在提的‘外交’方面的问题,或者民众很关心的‘国防’方面的问题……双方应该尽快对此有某种程度的共识,并在这个共识基础上,继续努力来改善两岸关系,消除阴影。”[4]因此,只要两岸政治定位问题未获解决,随时都可能成为引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出现动荡、曲折的一颗未爆弹,也为“台独”提供寄生的土壤。马英九2011年元旦文告期望百年和平将无从落实。 最后,不处理两岸政治定位问题,或会限制大陆在坚持原则基础上,对台湾方面作出政策让步的空间。政治定位问题不解决,台湾将始终身份未明,走向难期,大陆欲作政策让步,势必多所瞻顾,而大陆民意疑虑尤深。毋庸讳言,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的解决,将意味着“台独”空间的排除,没有“台独”干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自会是一条康庄大道。 二、突破可期又不可期 陈孔立教授认为,两岸政治定位问题能否解决,另一个瓶颈是,能不能突破原有的“底线”。他仔细地考察了两岸学者对该问题研究的现状,得出结论:大陆学者已“在原来不愿意面对‘中华民国’的底线上作出了相当大的让步”,而台湾学者却仍然“坚持‘中华民国是主权国家’的底线”,“因此,现在的关键在于尚未作出让步的一方是否敢于突破原有的底线,‘球’已经在台湾一方了”,“台湾学者能不能、敢不敢突破这一底线,什么时候才会突破这一底线,应当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其实,台湾方面也有类似的意见,例如,谢大宁说:“大的一方愿意‘优先’释出善意,抛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构想;而小的一方也能在恰当的时机点回应此一善意,如此,那卡住的关系方能逐步松开。”[5] 上述观点是从谈判学的理论出发,强调相互让步和妥协的政治智慧。谈判的过程就是相互释放善意、彼此让步的过程。诚然,只要海峡两岸都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都期待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解决政治定位问题,则双方互相妥协,寻求解决问题的折中方案,可说是必然的结果。大陆需要让步,台湾亦然。由此观之,则台湾方面终究要“突破原有的底线”,乃可预期,但在讨论此一问题的阶段,期待台湾学者愿意或有勇气突破底线,却又似乎甚难,其理由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