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中国式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思想的回顾与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新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刘少奇以中国国情为出发点,提出了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主张,并就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结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必要条件都作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阐述。这一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刘少奇;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思想

      在刚刚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进行工业化建设,无疑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中国共产党曾对此进行了长期艰辛的探索。本文仅就刘少奇工业化道路思想作一探讨。通过回顾与思考,我们可认识到,他的这一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今天的体制改革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前提:中国国情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一个最主要问题,就是由战时经济转向平时经济,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而这又是一项极其复杂而伟大的系统工程。完成这一工程,首先要解决的是道路问题。对中国而言只能走一条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所以在“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实现国家工业化就成了具体的现实的目标。1953年8月,毛泽东指出:“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

      中国选择这样一条道路,既同世界范围的大趋势息息相关,更具有中华民族历史的内因。实现工业化这是时代性的历史使命,20世纪50年代以后,工业化和现代化成了全世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一批新兴国家在发展生产力和谋求真正独立的经济、政治综合动因下,都把工业化现代化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主导,是社会化大生产、工业文明代替自然经济的小生产、实现农业文明的重要手段。中国选择工业化道路其内在动因就是中国的国情,它是刘少奇工业化道路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穷困的基因是:“中国近代化的机器工业、运输业、农业还很少,在国民经济中,百分之九十左右还是手工业和个体农业”,“和机器工业比较起来。它们的生产力很低”,“不能生产出大量的物质资财”。[②]基于这两种动因,中国必须走工业化道路。工业化道路的模式,当时有两条,一是西欧的工业化道路,是欧洲产业革命后人类走出的第一条工业化道路。这是一条以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起点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另一条则是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一条以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发展的道路。

      领导这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刘少奇同志认为,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这是一种特殊环境和条件下的工业道路,世界经济史上尚无资借鉴的经验,中国又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实现工业化又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如果照搬别国经验会出现不可想象的失误。于是刘少奇指出,我们要学会自己走路,要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③]刘少奇对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和国民经济实际进行深刻分析后,提出了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应该是纵横两种战略结构。所谓纵向战略结构就是中国工业化的三步走,即“在恢复中国经济并尽可能发挥已有的生产能力之后,第一步发展经济的计划,应以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心(同时建立一些必要的国防工业)。第二步在第一步卓有成效之后,集中最大的资金和力量去建设重工业的基础并发展重工业。第三步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轻工业,并使农业生产机械化。”[④]所谓横向战略结构就是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发展、改造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项经济事业,既是有重点、分层次的发展,又是齐头并进,全面推开。

      按着这种战略结构,我们胜利地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于是1956年9月刘少奇又进一步提出:按照这个方向,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与此同时,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商业,同时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⑤]在建设的进程中,如果不出现人为的干扰,客观地去分析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可以预见,我们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方针:工农业并举

      1.工业化事业要以发展重工业生产为基础。

      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刘少奇依据马列主义再生产原理和重、轻、农部门分类的理论提出的,同时刘少奇还认为这也是中国国情的需要和重工业的地位、作用所决定的。

      首先,现实的中国急于以生产资料工业生产为基础。因为旧中国生产资料工业的产值在全部工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在1949年,只占26.6%。这是中国生产力落后的标志,因此,我党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政策,要求根本改变这种状况,保证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工业的生产。

      其次,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这种主导地位是由其作用所体现的。刘少奇指出:“如果我们不很快地建立起自己的必要的机器制造工业、冶金工业以及其他有关的重工业,我们用什么东西去装备轻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和农业呢?我们就将得不到必要的各种机器,得不到必要的钢材和水泥,得不到必要的电力和燃料,我们的国民经济就将长期陷于落后的境地。”[⑥]因此,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在第二个五年内必须首先集中在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工业和冶金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⑦]党的《八大政治报告决议》中也明确提出:“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工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使机器制造工业和冶金工业能够保证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使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获得必要的物质基础。”[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