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现代化的理论构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南珊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原文出处:
党的文献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创造了先决条件,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首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就“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1 〕。革命本身不是目的,革命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暴力革命并不能够直接导致现代经济增长。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以社会变革的实践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道路,而且从理论上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构想。这种构想,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为现实基础,以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为发展取向,其基本内容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毛泽东的论述中,“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与“社会主义国家”相连的〔2〕, “农业社会化”也是与“巩固的社会主义”相关的〔3〕。 由于这种构想是为新民主主义胜利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现代化建设作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所以可以称为关于“新中国”的现代化构想或者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现代化构想。这一构想的要点如下:

      一、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革命就是要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革命对生产力的解放作用,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把革命论和生产力论统一了起来。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除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以外,在国内,就是要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4〕;“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 使之获得充分发展的可能性,有待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在全中国境内的实现”〔5〕。 毛泽东还指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6〕; 不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7〕。 这些论述明确地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规定为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把革命最后归结为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运动。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论和建国论包含着通过革命化走向现代化,先革命化(夺取政权,改变所有制)而后发展生产力的深刻思想。这个思想在他60年代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表述得更加明白。他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总结说,从世界历史来看,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是在资产阶级社会革命建立国家之后,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之后。一切革命历史证明,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然后有可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毛泽东不但把革命论和生产力论紧密联系起来,而且把政党论与生产力论紧密联系起来。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结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的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8〕这里, 毛泽东不仅把解放生产力作为革命的目的,而且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政党的政策主张及其实践效果的客观标准,从而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历史地贯穿起来,为新时期党确定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的论据提供了理论启迪。

      二、中国共产党人是要努力于工业化的

      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工业化,工业化的发展标志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以发展中国的现代工业为己任,并从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角度高度重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首要问题——发展工业化。

      1944年5月,毛泽东指出:“中国落后的原因, 主要是没有新式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我们共产党人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9〕。

      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没有工业, 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0〕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说:“中国人民的任务,是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帝国主义被打倒之后,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完成新民主主义的改革,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1〕

      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提出, 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2〕

      1949年6月,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工业化的问题。”〔13〕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工业化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思考。关于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认为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之后,现代化——工业化的推进才真正获得了现实的可能性。关于发展工业化的重要意义,认为工业化的发展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保障,是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法宝,而且又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新中国”的现代化应该建立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关于发展工业化的途径,认为“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和“现代性工业”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特点,但就具体来讲,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经济非常落后(当时中国的现代工业产值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农业和手工业约占90%),这是发展工业化的“基本出发点”,〔14〕因而,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工业,使工业“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大的优势”;〔15〕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农业基础和农业社会化,“不解决农业问题,中国的工业化就不能成功。”〔16〕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国家工业的发展相适应;农业社会化的方向,必须是“集体化”和“现代化”。农业社会化的意义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问题,“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在毛泽东看来,发展工业化要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以重工业为中心同时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至于发展工业化的道路,确认中国既不能效仿西方工业化那种资本原始积累和殖民掠夺的血腥方式,也不能模仿苏联那种片面发展工业化而损害农民利益的冷酷方式,而主要是靠自力更生,自身积累的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