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五十年间,民族的英杰一代一代为探索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走过了曲折漫长、英勇悲壮、坚苦探求的历程。郭沫若作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巨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无例外地在这一探索的行列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中西文化论争的开展,其中心目标也都在于“救亡图存”,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郭沫若文化观的追求也随之而有新的变化、新的追求。因此,在有关中国现代化的问题上,也就有所变化、发展。综观郭沫若在建国前的思想与活动,大至可分为:五四以前,五四前后,30、40年代三个时期。早期,亦即五四以前,因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影响,他的思想、文化追求与实现中国现代化途径上,都跳不出“实业救国”、“富国强兵”的框架,走着一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富强”之路。五四运动的发生,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郭沫若的思想为之一变。此时他在文化观上提出了“唤醒我们固有的文化精神,吮吸欧亚的纯粹科学的甘乳”的口号,重造民族新文化,重塑民族新精神。他还具体设计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理想框架,即“儒家的精神+社会主义的制度”的公式。30年代、40年代,由于民族的空前危机和抗日战争的客观要求,郭沫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复兴民族精神尤为重视。与早期和五四前后重视物质层面、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物质生产力、变革制度相比较是更偏重于精神文化层面的。但是,这并非是郭沫若对后者的轻视,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处在战争的环境下,现代化的物质生产建设一时尚无条件提上民族的议事日程。抗战胜利后接着又是三年的解放战争,因而在30、40年代中郭沫若都不可能把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问题,由政治、思想文化的层面,转到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的层面上来。然而,必须指出:郭沫若对于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物质生产力的思想,始终如一,贯彻到建国前的各个历史时期。以下略作论述。 一 据现有资料表明,至迟到1905年,少年时代的郭沫若因受时代思潮的薰染,长兄郭澄坞的启蒙和灌输,他已经接受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和主张。亦即自洋务运动以来改良主义者对中国现代化的选择:“实业救国”、“富国强兵”。为此,他立志要“奋飞”,冲出夔门,到北京、上海,远至日本、欧美等国求学,“习一技艺,以报国家”。并为此参加过立宪派发动的国会请愿斗争和四川保路运动,而最终参加了辛亥革命的活动。辛亥革命的结果不但没有实现近代中国“求强求富”的理想,反而陷入军阀纷争、列强入侵的内忧外患的深重灾难之中,令他非常失望。 由于青少年时代的郭沫若立志走“实业救国”、“富国强兵”的路,因而对改良派当时在成都兴办实业的举措和各种近代化的改革,不但十分留意,而且在少年诗稿《商业场竹枝词三首》中加以赞美。其一:“蝉鬓疏松刻意修,商业场中结队游。无怪蜂狂蝶更浪,牡丹开到美人头。”通过对妇女发式的刻意修饰,结队出游于商业场中的盛况,赞美了成都新兴的大都会商业场的繁荣盛景。其二:“楼前梭线路难通,龙马高车走不穷。铁笛一声飞过了,大家争看电灯红。”这又是从大都市的交通的近代化,发电厂、商店橱窗的电灯装饰等现代化城市的标志,来描绘当时成都现代化物资文明的发达程度。其三中有“坦道引来快似飞”之句,也着意在写城市的近代标志道路的现代化。可以说,郭沫若刻意描写的近代商业、道路、交通工具、电力等近代都市标志物,都抓住了近代都市现代化的特点。 1914年春,郭沫若在其大哥郭澄坞的帮助下,实现了赴日留学的宿愿。在五四以前的郭沫若写给父母的家书中,充分的表达了这一时期他发奋求学,习一技艺,实业救国的思想和梦想。同时,他对日本近代都市的发达,工业化的迅猛进程,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在《女神·笔立山头展望》一诗中,他对现代西方物质文明和科学文明表现了由衷的赞美,是一首对日本九州岛上的门司海港的现代化的颂歌。所谓“黑沉沉的海湾,停泊着的轮船,进行着的轮船,数不尽的轮船,/一枝枝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花呀!/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呀!”虽然不能说,郭沫若诗是唯一的最早的对现代西方物质文明、科学文明的赞颂或描绘,但是要如郭诗这般热情并提到“人的生命”力的放射的高度来看待现代工业城市现代化的问题,在五四新诗人中却没有第二位诗人。这首诗尽管写的是日本的近代文明城市,实质却是在对中国未来的现代化的热烈呼唤和热情憧憬。正因为这样,郭沫若悉数地把城市、工业、现代物质文明尽纳于诗的神圣艺术的领地,占有显著的地位。 五四时期,尤值得注意的,是郭沫若借鉴日本工业化现代化经验,为中国煤铁的开发,为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途径所作的实际的调查和探索。1920年,郭沫若在《少年世界》增刊“日本号”上写了一篇谈《日本之煤铁问题》的文章。以一个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而又以文艺为职志用以改造世界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且还是在其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间,来写这种地质学的、矿产学的和经济学的文章,这本身就表明了作者对中国煤铁开发问题、中国工业现代化的问题的关注程度。同时也表明在此时的郭沫若仍深信实业可以救国,开发中国煤铁,发展中国工业,便可以使中国如日本一般走上富强,走向现代化。这篇文章过去论及的不多,因此略作些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