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岳麓山大学校园建筑景观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毛宣国,中南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毛宣国(1956—),男,湖北宣恩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美学原理与中国古代美学诗学。

原文出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环岳麓山而建的湖南省高校建筑,以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为代表,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所决定,已成为长沙城市景观的典型代表。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肯定了这些建筑作为一种城市景观和校园景观所具有的美。同时也认为,在服从长沙山水州城整体规划,实行生态和环境保护,体现历史文脉、人文气息、艺术韵味等方面,环岳麓山大学校园建筑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272(2011)05-0017-05

      一

      本文的主题是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对岳麓山大学校园建筑进行分析,在探讨这一问题前,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什么是“景观”,本文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景观”和“景观设计”这一概念。

      “景观”(landscape)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圣经》,用于指所罗门王子的神殿的神秘气氛。“景观”一词,德语表述为“landachaft”,法语表述为“payage”,本意都等同于“风景”。“景观”最初被美国的索尔(Sauer)之类的地理学家用来指地理学研究的特殊对象,被定义为“一个有自然形式和文化形式的突出结合所构成的区域”。[1]后来如美国学者海默·菲力普,将“景观”定义为特定地点所能看到的全部代表;另一美国学者莱涅·俄林将“景观”定义为“一个地区的结构,对组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进行布局,如影响我们生活和社区环境的基本要素和地形、水和植物、建筑的布局和相互关系”[2],都是偏于地理学意义上使用的。“景观”在现代学者中另一常见用法,就是将“景观”与“环境”联系起来,“景观”被看成是“被感知的环境”,或者说,被人们所创造的一个美好的环境。比如,美国学者阿普尔顿说:“‘景观’与‘环境’并不同义;它是‘被感知的环境’,尤其是视觉上的感知”[1];英国学者A.比埃尔说:“景观表示风景时(我们所见之物),景观规划意味着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3],就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将“景观”看成是“被感知的环境”,强调“景观”暗含着感知的程度,对于“景观”一词由地理学向美学转化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景观”不再是一种客观的地表环境的存在,而是与人的主体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实际上,无论在古代中国或西方,人们无论对“景观”一词有无清晰的定义,实际上都是偏向这一意义的,“景观”总是与视觉审美、与“风景”(scenery)审美相关的。正因为如此,“景观”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在现代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种意义上的“景观”,即美国学者史蒂文·布拉萨在他的《景观美学》所说的作为艺术、人工制品和自然物的“景观”[1],这一意义的“景观”与第二种意义的“景观”,即作为视觉感知的“景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布拉萨以风景审美为例,说明了这种关系。他说:“艺术和景观感知之间的关系的一个突出例子是,在对山地风景审美的现代态度的发展中,绘画和诗歌扮演了主要角色”,比如,“17世纪的景观绘画在促成于18世纪发展起来的阿尔卑斯山景欣赏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1]本文所探讨的“景观”主要是后两种意义的景观。这样的景观,它不仅仅是指地表学意义上的景观,更重要的是与人们的视觉审美与精神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它作为一种美的环境和被感知的环境的存在,如陈望衡先生所说:“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一是‘景’,它指客观存在的各种可以感知的物质因素;二是‘观’,它指审美主体感受风景时种种主观心理因素。”[2]这一意义的“景观”,它既可以作为人类实际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存在,又是人类寄予着理想和希望,表达着其精神意向的所在。它是环境美的本体和存在方式,环境之美就美在景观。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分析环岳麓山的大学校园建筑,其目的也就是为了说明这些校园建筑作为一种美,作为一种景观对象,对长沙城市形象的塑造,对长沙城市环境美化的意义与价值。

      二

      景观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一般来说,自然景观多集中在乡村,人文景观则成为城市的显著特色。但是,对于理想的城市和理想的居住环境来说,应该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1898年,英国学者埃比泽·霍华德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的设想,他将“有机体或组织的生长发展都有天然限制”的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中,认为一个理想的城市应该是对城市人口、居住密度和面积有一定限制,留有足够的山林空地、甚至在一个城市周围还应配有永久性的绿地农田,以形成城市与郊区的结合,这就是将城市与乡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统一起来。陈望衡先生谈到理想人居的城市即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时,曾提出“以山水为体。以文化为魂”的原则,这实际上也是强调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的结合起来。山水与文化、也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构成一个理想城市、理想人居环境的显著特色,而这一显著特色在一个城市的建设中,又是通过一些最典型景观、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和地域特色体现出来。陈望衡认为:“每个城市都有它最有代表性的景观节点,这些景观节点可以分为人文、自然两个系列。”[2]比如,武汉市,它的历史性的人文节点有黄鹤楼、首义指挥部,古琴台、归元寺、江汉关、租界等,现代的人文景观节点有国际会展中心、江滩、建设大道、火车站、武汉大学等,它的自然节点可以长江、汉江和东湖为中心展开。长沙市的景观节点也很丰富,它的人文节点有爱晚亭、岳麓书院、橘子洲、湖南第一师范、马王堆博物馆、开福寺、火车站、五一大道、烈士公园、世界之窗和广电中心等等。自然节点主要集中在岳麓山与湘江一带。而环岳麓山而建的湖南著名高校,如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①,正处于长沙这一城市人文和自然节点最丰富处,它们环岳麓山而建,与湘江相临相依。“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南岳记》),身为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尾的岳麓山山峰虽不高(最高海拔仅300.8米),却林木葱郁、景色宜人。同时又是历代文人骚客驻足游览之处。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座落其中,有着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而湘江作为横贯长沙市的母亲河,也是景色优美和人文资源丰厚之处。所以,座落于其间的这些著名高校也应该与这些景观相一致,成为长沙这个城市的名片和形象展示。这些校园建筑,不仅应该成为具有教育功能的区域与场所,更应该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融合起来,成为一种景观,成为一个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记忆、体现着城市的丰富文化和优美环境的典型符号与代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