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当代台湾工艺的形式、美学和文化建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林秀琴,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福建论坛》编辑;管宁,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福建论坛》总编,福建 福州 350001。

原文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内容提要:

当代台湾工艺以多元的族群文化为基底,借助多样化的天然取材、时尚的创意加值、丰富的人文思考而孕育出独特的工艺美学观。通过开放性的形式探索与多元化的工艺形态呈现,在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设计、技术与观念、形式与人文间找到独特的对话关系,从形式、美学到文化建构了当代台湾工艺的现代性。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1)06-0093-6

      一、工艺:文化的表征与综合的艺术

      工艺是人类最为古老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样式之一,在钻石取火、磨骨成针的石器时代就已经孕育下人类工艺的种子。何谓工艺?《说文解字》解作:“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皆谓之工。”也就是说,工艺是“制造器物的精巧技艺”。按《周礼·考工记》记载,在奴隶社会时期的周朝,就已有“百工之事”。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社会分工体系的日趋形成,工艺渐渐形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形态,并发展出丰富的造物文化和产业体系。

      《周礼·考工记》以“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来概括工艺形成的要素及特质,说明工艺不单纯是制作器物的巧妙技艺,而是自然风土、社会人文、物质材料演变的产物,是人类沉淀生活经验、累积生活智慧和因应时代需求的结果和反映。从工艺史中我们可以窥见风俗信仰和科技革命的合力,以及地域族群和阶级意识形态的踪迹。人文社会学者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在The Rules of Art一书中则用“场域”一词,来说明艺术本身在符号形式等艺术结构之外所连结和隐藏的整体社会文化系统。

      作为一种造物文化,工艺的特质首先是其实用性、适用性,陶罐、碗钵、刀具、桌椅等器物的制造缘于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继而为追求器物使用的便利和器物的美感,以及满足使用者的美的心理体验,工艺很快发展到对工“美”技“巧”的审美追求而形成美学的风格。从艺术学角度看,工艺集装饰、绘画、雕塑为一体,借助造型、色彩、媒介(材料)和质感等元素,塑造和呈现独特的视觉美学。

      视觉传达是造型艺术创作和研究中重要的美学范畴,作为综合的造型艺术和文化的独特表征,工艺所带来的视觉传达美学体验更着重于外在形美和内在意蕴的统合。换言之,从形式美学到文化编码,工艺自身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审美线路,而享受工艺所带来的视觉美学盛宴,更是一场游弋于形式美学与文化意蕴的有趣旅行。

      二、当代台湾工艺的美学建构

      台湾工艺的形成,根植于台湾地区社会的形成和历史发展,因应台湾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人口和族群构成,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演变、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台湾移民社会独特、多元、开放的文化面貌和工艺体系。近年来,因应全球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机遇,工艺产业在《挑战2008》和《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行动计划》两个施政计划中,都占有相当比重。在文化创意产业政策驱动下,当代台湾工艺以台湾多元的族群文化为基底,借助多样化的天然取材,加以时尚的创意加值,融合丰富的人文思考,孕育出独特的工艺美学观。通过技术、材质、造形等视觉美学元素,建构起深刻的美学品味,并于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设计、技术与观念、形式与人文间找到独特的对话关系。当下,融合多元文化的当代台湾工艺,通过视觉化的创意、技术、手段,从形式的经营到美学的经营再到文化的经营,突出了台湾工艺独特的美学张力和文化张力。

      (一)“传统”元素和“在地”特质的发掘

      当代台湾工艺所体现的一种鲜明风格,即是其对“传统”和“在地”特质的彰显和发扬。自1970年代台湾文化主体意识萌芽以来,台湾文化中的“传统”面和“在地”面就在持续的推动中不断发展。现今,在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构架下,“地方美学,全球视野”是其重要的发展策略,这些特质又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其中,台湾的常民生活及文化体验(包括浓郁的世俗的宗教信仰情结)和原住民族生活及文化体验,成为当代台湾文化塑造地域和族群“差异性”的重要媒介。从工艺层面看,传统工艺、民间工艺因其对传统文化的承接和沉淀,原住民工艺因其鲜明独特的族群风尚,因带有鲜明的“传统”和“在地”的印记而成为当代台湾文化主体性诉求的重要平台,传统、民俗、宗教和原住民等文化元素也成为当代台湾工艺重要的美学表现手段。

      宗教文化是台湾常民文化的重要构成。从历史上来看,台湾地区的宗教信仰文化来自于移民社会的历史和背景,祈福、驱邪、消灾解厄的移民心理通过建筑庙宇、供奉神佛的形式实现精神的依托,闽粤两地的木作、石雕、泥塑、剪黏、彩绘等建筑工艺匠师,则因应台湾宗教文化市场需求受聘入台,闽粤工艺自此在台湾落地生根。以庙宇为中心的祭祀活动、节庆酬神、迎神赛会以及家族宗祠活动,成为台湾常民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带动了扎灯、香炉、烛台、神龛神像雕刻、刺绣等工艺行业的兴盛。时至今日,这些传统的宗教祭典节庆不仅没有在台湾地区消弭,反而因着时代情势开发出可观的商机,譬如每年农历三月大甲镇澜宫举行的妈祖绕境游,已经成为全球华人的宗教盛事,再次验证传统之于当代的力量。

      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庙宇文化为台湾传统民间工艺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台湾民间传统工艺也表现出浓烈活跃的宗教色彩和民俗特色。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对神佛的信仰崇拜,或是传统伦理价值观念的教化,或是俗民社会趋吉辟邪、讨喜纳福的心理诉求,因而在题材上常见的一类是神佛雕刻,见如佛陀、菩萨、弥勒、天上圣母(妈祖)、南极仙翁、关圣帝君等;一类取材自表现忠义礼节的历史故事、传说典故,如东汉三杰、关公走麦城、赵云救主等。此外如二十四孝、封神榜、八仙及飞天等民间神话故事也是常用题材;再一类则是俗民社会喜闻乐见、寓意吉祥如意的题材,如四灵、五方神、福禄财寿喜、岁寒三友、四君子,等等。概言之,台湾民间传统工艺在视觉美学上处处彰显宗教信仰、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特质,从造型、色彩到题材、主题,都有独特的内涵演绎和表现形式,形成约定俗成的美学规范,以及众所周知的文化禁忌,自成系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