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美在反对日本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中的分歧与斗争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外交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美成为盟国,共同对日作战。然而由于盟国间的利害冲突,就使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中产生了复杂的矛盾与斗争。其中既有英美分歧,又有中英斗争,还有中英美三方较量。这种情况影响了远东抗日战争的进行和战后远东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因此对抗战史上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英美分歧

      英美分歧主要表现在对日作战的战略上,它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是以中国为基地支持太平洋作战,反攻日本;还是以印度为基地,攻占新加坡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然后向太平洋推进,从海上打击日本。美国主张前者,英国主张后者。第二,是立即收复缅甸、打通滇缅路,支持中国抗战;还是避免在缅甸作战,反对打通滇缅路,不顾对支持中国是否有利。美国坚持前者,英国固执后者。双方矛盾重重,各执己见。产生上述分歧的原因是英美在远东的目的根本不同。美国欲霸太平洋,支持中国抗日可一箭双雕:既可加速打败日本,又可把英国挤出中国,加强美国的影响。1942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代表唐尼就曾表达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野心:“这场战争不过是一场控制世界的争夺战。”〔1〕而英国则妄图战后恢复在远东的殖民势力。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得十分清楚:“英国在整个印度和远东战场的最高目标和唯一值得奋斗的东西就是攻打新加坡,因为它将使英国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得到恢复。”〔2〕英国不愿中美军队入缅,这样会削弱其殖民势力。

      为了协调双方的关系,英美进行了一系列的紧急磋商,并划分了战略责任区。美国负责太平洋(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和中国。英国负责中东和印度洋(包括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印度和缅甸。这样缓和了双方的矛盾。但在实践中,双方的斗争却无法避免。1942年8 月蒋介石要求美国进行空降作战以便占领仰光,来配合中美军队从北面发起的攻势。美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元帅向英国参谋长委员会提出了这一问题,要求英国参加收复缅甸的战役。但是英国答复说缅甸属于英国负责的范围。不论是在1942年还是1943年,他们都不会有兵力做到这点。事实是否这样呢?当然不是。这只是英国的借口。英国在印度和印缅边境部队的兵力大大超过日本在缅甸的部队。从1942年4月到12月, 英国运到印度洋地区的军队就有35万1千人,坦克1877辆,飞机1050架,汽车52716辆,大炮213门。〔3〕在印缅边境布防的英军兵力已超过14个师、24个旅和1400余架飞机。而与之对垒的日军第15集团军只有四个步兵师,150架飞机。所以丘吉尔承认:“在东方我们英国人并不缺乏部队。”〔4〕

      实际上英国只想收复缅甸西南一部分作为攻打新加坡的基地。这样英美在缅甸战役上无法统一意见,两方各行其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1942年底英国事先未与美国取得一致在缅甸西部发动的战役。英军派出5万人和近250架飞机。日军第15集团军总人数约7万人,飞机150架,但其主力在缅甸中南部。与英军作战的日军只有极少部分掩护部队。英军企图利用日军在边境上人数少这一因素,发动进攻以夺取西边的阿拉干边境地区沿海岸的阿恰布岛和青山山脉,然后占领缅甸的一部分。英军于1942年11月在马尤半岛60公里的正面狭窄地段开始进攻。但遭到日军第55师阻击。1943年3月日军55师一个支队迂回到英印军后方, 英印军大乱,向边境溃退。在这次战役中,英国曾要求中国派一个旅到日军后方,破坏从曼德勒至密支那的铁路,阻止日军主力调动。但遭到蒋介石拒绝。这次战役的失败,使英军士气进一步低落,从此失去了战略主动。〔5〕

      美国在1943年1月结束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坚决要求收复缅甸, 并在1943年11月15日发动这次战役。在这次会议上,英美的有关作战将领,包括美国陆空军总司令安诺德上将,美国陆军后勤部队司令萨姆维尔上将,英国三军参谋长委员会主席迪尔元帅,印度最高指挥官韦维尔元帅和史迪威中将,研究了整个战役,制定了作战计划。这次战役要求中国从云南派出一个师反攻缅甸,在印度的两个中国师从阿萨姆邦的利多进击。英国则以三个师从加里瓦向曼德勒攻击。英国还要于12月在缅甸西南海岸的洞鸽、山多威、勃生强行登陆。最后在1944年1月攻占仰光。这个方案于1943年2月6日取得蒋介石同意而予以确定。但后来英国擅自修改作战计划,使这一战役只有中国军队作战的两个方面实现,其余两个部分未能实现。〔6〕

      美国在1943年的参谋长联席委员会的几次会议上都试图说服英国早日收复缅甸,但均遭拒绝。英国希望在其他战场打败日本后,再收回缅甸。英国的战略只服务于收复新加坡。迟至1944年初,英国还拟定了进攻苏门答腊的“长炮”计划,并要求美国帮助。这遭到罗斯福反对。罗斯福认为解放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的战略价值不大,更没有必要进攻苏门答腊。然而丘吉尔却坚持这一计划,后来只是由于一支强大的日本舰队进入了新加坡,丘吉尔才不敢轻率发动这次战役。

      不久丘吉尔又提出一条“中间战略”:即从澳大利亚向北推进,英国帮助美国解放婆罗洲,然后再打新加坡、马来亚、或是香港和中国沿海一带。具体办法是组织一支英澳部队,由一位从属于麦克阿瑟将军的澳大利亚指挥官来统率。但丘吉尔考虑到这个战略也有许多不利之处。因为“中间战略”对美国在太平洋的作战没有多大帮助,而且有可能当英澳部队到达婆罗洲时,已来不及参加攻打香港。因此英国有可能被排斥在太平洋主力决战之外, 而英国的目的是要参加这些战役。 尽管在1944年5月召开的伦敦自治领总理会议上,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总理赞成这一战略,但由于时局变化迅速,中间战略已经行不通了,所以英国才未能贯彻这一路线。〔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