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五四”传统 弘扬“五四”精神

作者简介:
马宝珠 本刊主编 彭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桧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耿云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出处:
光明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为国家与民族的进步开创了新起点。以民主与科学为主旨的。“五四”运动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正确认识“五四”运动的性质,应当区别传统文化与儒家文化、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与汉儒、宋儒。

      ○“五四”时期中国“道统”的终断,是指儒学的正统一尊地位、立国治国总原则 人生唯一最高指导原则的终结,而不是儒家思想的终断,更不是中国文化的终断。

      ○“五四”运动中所体现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主与科学精神以及此后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精神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五四”时期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待东西方文化上的形式主义和绝对化偏向,作为历史的教训,我们应当记取。

      主持人:“五四”运动距今已77个年头了。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影响与意义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人们对“五四”时期的文化思想、反传统等问题不免产生疑惑。今天,请几位先生就应当怎样评估“五四”运动与“五四”精神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耿云志: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有必要把“五四”运动爆发前的情况作一简要回顾。大家知道,“五四”前夕,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推翻清朝统治之后,没能实现建立共和政治的目标,袁世凯篡权,张勋复辟,军阀纷争。面对这种形势,中国的先进分子痛感“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他们渴望“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而欲达此目的,“非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这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共识,是提到全中国人面前必须解决的历史课题。因此,一场以解放人、解放人的思想为宗旨的运动,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彭明:“五四”运动既是政治上的爱国运动,又是文化上的启蒙运动。作为文化启蒙,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创刊时就开始了。 它的创办人是当时的激进民主派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宣言中,他首先打出科学与民主两面旗帜。他认为两者应该并重,“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在陈独秀看来,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为什么它所缔造的中华民国,只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这是因为没有思想上的革命,反对共和的旧思想还相当顽固。因此,不进行彻底的思想革命,“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主持人:民主与科学为什么成为“五四”时期的旗帜?它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它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彭明:民主和科学,是陈独秀从西方请来的。民主被称为德先生(Democracy),科学被称为赛先生(Science)。 陈独秀的本意是要以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法国的启蒙运动为榜样,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给辛亥革命进行一次文化思想上的补课。当时的中国,随着袁世凯、段祺瑞的日益反动,孔教会、孔道会林立,孔教与礼法等封建思想束缚、影响着人们。这不利于民主共和在中国的真正确立。所以,“五四”时期启蒙思想家才打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王桧林:民主思想是“五四”运动勃发的主要动力,但民主的内涵和演变还需要考察。民主一词当时多数文章中叫平民主义(李大钊就是这样说的),它的内涵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社会平等各个方面。政治平等是政治上的自由、民主、个性解放要求;经济平等是反对剥削,实行公平分配;社会平等是反对社会阶级压迫,如此等等。其实后两项就包含着社会主义的内容。按当时人们的理解,平民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一致的、相通的。李大钊所写关于平民主义的文章就是这样说的。还有一个事实,就是民主这一概念的内容就其主要倾向来说,有一个从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即无产阶级专政的演变。当中国共产党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时,是把无产阶级专政考虑在内的。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思想后来发展为新民主主义。科学是“五四”时期两大中心口号之一。起初说科学主要是指西方的自然科学(所为声、光、化、电、博物等)及其研究方法(如演绎、归纳、形式逻辑等)。在“五四”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不能说科学派与玄学派谁胜谁负,但通过争论科学派宣传了人生观不能离开科学法则的思想。这是科学内涵及所起作用的一种扩大。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社会问题,这是真正科学的方法。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科学内含和范围的又一种扩大。这些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耿云志: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竖立后,中国在许多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与进步。譬如:为广大群众所乐于接受的白话新国语的形成,为社会进步、文化创造开出无数法门;新教育的诞生,为国育才有了可靠的基础;新文学的诞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精神食粮;新学术范式的建立,为活跃中国文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大力提倡,为扫除愚昧与迷信、发展科学与技术创造了思想前提;整理国故,翻译西书更是融汇中西文化的基础工作。女子解放、女子教育、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家庭教育、慈幼事业等等的提倡,则是移风易俗、改造国家、提高人民素质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所有这些,都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分不开的。再来看一下政治生活的变化:在困惑中苦苦探索的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在“五四”前渴望得到新理论,开创新局面。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了孙中山以新的活力。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俄国革命的影响,终于推动孙中山决心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重新开始其革命事业。另一方面,在科学与民主精神影响下,造成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一部分受新文化运动陶洗的进步青年,接受了它,与工农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诚然,这时候,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但没有这个开端,就没有以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是推动国民党改组的决定性力量。新文化运动为国民党改组提供了大批的新生力量。这也是后来的国民革命运动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