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苏联谈判的日日夜夜

作 者:

作者简介:
袁宝华,1916年生,原中顾委委员,现任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

原文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43年前,我随周恩来总理、陈云同志和李富春同志到莫斯科,参与商谈和确定苏联援助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具体方案,征求苏联政府和斯大林同志对我国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见。在苏联前后生活了10个月。回忆起在苏联参加谈判的日日夜夜,许多事情至今仍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

      一、争取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援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面临着繁重的经济恢复和经济发展的任务。一方面,要治理战争创伤,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一方面,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支援前线。经过短短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我们恢复经济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这时,根据中央“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中财委于1951年2月开始试编五年计划, 并提出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其中包括拟请苏联援助和帮助设计的一批项目。

      在当时,竭尽全力开始进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争取苏联对我国建设的援助,是中央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对新中国的成立,苏联开始还有疑虑,毛主席第一次到苏联访问,苏联报纸一开始称“毛泽东先生”,等到签定了互助同盟条约后,才改称“毛泽东同志”。尤其是抗美援朝,他们看得很清楚,虽然苏联没有直接参与,但看到抗美援朝,我们做出了很大牺牲,最后把社会主义朝鲜保存了下来,中国党的国际主义是真的而不是假的。因此,苏联方面主动提出愿意帮助我们设计和建设一批工业项目。

      东北的许多工业建设项目, 也都是在这时期开始设计和建设的。 1951年2-3月,我到北京参加全国工业会议,会上确定了一批建设项目,并已开始设计了。象富拉尔基的北满钢厂的建设,不是到苏联谈判时提出的,而是到苏联以前就提出来了,1951年做了初步设计,并做了部分技术设计,该钢厂的规模当时准备搞到15万吨。还提出了富拉尔基电站的建设,电站的第二台机组建设要求1952年交货。佳木斯铜网厂的设计合同已在莫斯科签定了,该铜网厂最初是一个单独的项目,苏联谈判回来后,将铜网厂和佳木斯造纸厂合并在一起了。沈阳风动工具厂,是在莫斯科审核设计的。沈阳第一机床厂,1951年时已提出请苏联帮助作初步设计。此外,还有阜新电站、哈尔滨铝加工厂、 吉林铁合金厂、 201厂(炭素电极厂)等等。 上述这些建设项目都是去苏联之前我们就已确定的,并已向苏联方面提出,请他们帮助我们设计。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在拟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东北的计划建设规模也是十分庞大的。一五期间,要向国外订购成套设备约35万吨,总价值为17万亿旧人民币(每1万旧人民币合1元新人民币),折合卢布为17.56亿。平均每吨设备约为5000卢布。 能源工业是当时最紧缺的工业部门,而电力尤为紧张。东北电业局计划火力发电站达到52.5万千瓦,水力发电站达到85.2万千瓦。当时计划火力发电五年达到52.5万千瓦,还不及现在一台发电机组的发电量。 一般设备五年为13 -14万吨,约合8万亿元旧人民币。此外还有国内设备。 建筑安装力量五年计划安排是,技术人员420人,工人1万人,安装设备81万吨。其中非必需安装设备为10.5万吨,需要安装设备为70万吨。安装工人平均安装一吨设备需要25个工。五年内土建任务是24万平方米,土建工程技术人员最高达到5400人,工人达到9-10万人。土建的定额是每平方米6个工,留用苏联专家36人,1953年需聘请专家95人,1954-1957年需聘请专家150人,基本建设顾问需聘请330人,要派出实习生1600人。另外,还要聘请设计方面的专家72人,教育方面的专家59人。

      上述这些都是我们去苏联之前,东北工业建设的五年计划安排。这些计划都是分年度安排的,很具体。

      在决定去苏联谈判之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952 年7 月25日,我从东北赶到北京,立即同即将前往苏联谈判的同志们一起投入紧张的工作,对将要请苏联专家帮助设计的一批项目进行准备。在临行前的20来天中,夜以继日地讨论设计项目,搞设计项目表,写设计项目说明,并推敲我们提出的重工业计划。要准备好总说明,包括总的情况估计、五年计划方针、五年计划概要。准备工作的总要求,是要搞好设计项目和设计清单,地质勘查资料和清单,专家与设备要求,技术资料等。对我们所准备的材料,要求统一、准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经过紧张的工作,我们已做好了赴苏谈判的准备。

      二、随我政府代表团离京赴莫斯科

      我国政府代表团是1952年8月15日晨5时离开北京的。

      我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共5人:周恩来总理任团长, 陈云副总理和李富春同志(当时任中财委副主任)任副团长,成员是张闻天同志(我国驻苏大使)和粟裕同志(当时任副总参谋长,代表军队方面)。

      代表团还带了一批顾问,主要包括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和军队有关方面的负责人。这些顾问包括:宋劭文同志,他是中财委秘书长兼财经计划局局长;陈郁同志,他是燃料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同志,他原任东北工业部部长,东北工业部撤销后,任重工业部部长;汪道涵同志,原任华东工业部部长,调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由于需要从上海抽出技术力量支援一五计划建设,所以他参加了谈判;王诤同志,任军委通讯部部长兼邮电部副部长;刘亚楼同志,他是空军司令员;罗舜初同志,他是海军副司令员;邱创成同志,他是炮兵副司令员;雷英夫同志,他是军委作战局局长,30多岁,是军队顾问中最年轻的,曾当过总理的军事秘书;师哲同志,他是外交部政治秘书等等。

      代表团还有一批随员,包括:吕东、柴树藩、沈鸿、白杨、齐明、陈平、王世光、钱之道、李苏和我,等等。另外,代表团还带有一批翻译。

      由于我们许多人是第一次出国,所以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在出国之前,我们集中学习了一段时间。8月13日,陈云同志把我们召集起来, 对我们提出了有关纪律要求:一是不讲越过职权的话,不该讲的不要讲,该讲的也要先请示了以后再答复对方;二是在行动上,外出必须经过请示,批准后才可行动。如果要找人会客,必须有正式手续;三是在风俗习惯上,要入国问俗,按规矩办事;四是不能乱敬酒,不准喝醉酒,这主要是因为苏联人爱喝酒,而且一喝酒就要喝醉为止;五是外出坐车要听从苏联方面的安排。刘亚楼同志在苏联住的时间比较长、情况比较熟悉,我们的生活和一切活动都由他来安排,经常给我们讲些注意事项。在准备出国时,国家给我们每个人都做了一套衣服,还做了夹大衣,发了皮帽子。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周恩来总理却没有做夹大衣,仍然穿着那件旧的、蓝色的夹大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