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12)01-0011-04 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意识形态的变革、斗争和发展往往发端于文化领域。文化事业在新中国6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这其中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错误,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一灾难性事件。由此可见,正确把握文化问题事关意识形态、乃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得到健康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文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过火的批判,意识形态领域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并直接引发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文化大革命”起始于文化,最后发展成为全面的政治运动,给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和创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正确把握文化问题的重要性。主要的教训有三个,一是不能混淆文化领域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二是不能在文化争论中普遍运用无限上纲的方法,三是对文化战线的总体认识不能存在偏差。 一、关于文化领域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在艺术、学术、教育等领域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表现,这是正常的,在整个文化领域,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反对中国共产党的人只是极少数。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受到批判,一批文化领域的优秀人才受到批判,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被混淆,出现这一混淆同毛泽东对当时整个社会的分析直接相关。 直到1957年5月,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矛盾的分析基本是准确的,不论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还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都符合中国的实际。《人民日报》1957年5月2日发表了题为《为什么要整风?》的社论,这篇社论反映了毛泽东当时对中国社会的把握,社论指出,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胜利的到来,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因此,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敌对阶级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显然,党面临着无论从党的历史来说还是从我们整个国家的历史来说都是全新的形势和任务。敌对阶级间的矛盾既不复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党在国内问题上的主要任务,就成为团结全体人民来发展生产,也可以说,来同自然界作斗争。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新形势下的国内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人同自然界的矛盾。人类同自然界的斗争从来是而且永远是通过社会来进行的,通过一定的生产关系来进行的。因此,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必然仍然表现为人同人之间的矛盾,只是这种矛盾由敌对阶级间的矛盾变成了人民内部的矛盾罢了。所谓团结全体人民,所谓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将消极力量转化为积极力量,无非就是要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而这次整风运动的目的,也就是要全党学会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以便完满地完成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任务。社论对当时人民内部矛盾的状况作了比较客观的分析,认为在整个国内政治生活中,虽然还有反革命的残余,因而敌我矛盾还存在(忽视这种存在是非常危险的),但是由于敌我矛盾退居次要地位,人民内部矛盾就转到舞台的主要方面来了。这当然不是说,人民内部的矛盾在我国目前已经有什么尖锐化。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史上还是年青的,在我国尤其年青,它只在开始表现它的强大的生命力。人民内部的许多由于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度而产生的矛盾现在正在消灭,人民的团结是大大巩固和扩大了。但是历史总是不断地在矛盾的发展中前进的。我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刚刚转入社会主义的轨道,也不会没有矛盾。在一方面,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同他们的知识界,在目前整个社会生活的大改组中间,还不能适应或者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环境,还需要一段很长的继续自我改造的时间。在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和以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政府,在领导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面还缺乏经验,还免不了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基本制度适合需要的情况下,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也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处在“数量变化”阶段的矛盾,需要及时地加以调整。而且,有了正确的制度,还需要正确地运用这种制度,还需要有正确的政策、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所有这一切,都会在人民内部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矛盾,特别是领导者同群众之间的矛盾。既然我们还缺乏经验,显然就不能不在这些方面遇着更多的问题,更复杂的任务。 但是,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矛盾的判断从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开始,错误的判断逐步成为主导,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强调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1962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从一开始就认为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从1963年起,认为在基层有三分之一的领导权不在我们手里。在文化领域,毛泽东认为,有些人利用文艺进行反党活动、制造舆论是阶级斗争的重要表现。1963年和1964年毛泽东对文学艺术有两个批示,这两个批示反映了毛泽东对当时文艺界的基本判断,1963年12月12日的批示说,“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不能低估电影、话剧、民歌、美术、小说的成绩,但其中问题也不少。至今,戏剧等部门的问题就更大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改变了,为这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部门至今还是一个问题。这需要从调查研究着手,认真抓起来。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1]13 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在中宣部关于全国文联和各协会整风情况的报告中的批语认为,“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将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象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1]13-14毛泽东的这一判断虽然是有所指的,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那时确实有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杀气腾腾”,但这是少数人,并不是“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基本上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所以说,掌握事实要掌握事实的总体,否则就会产生片面性,就会对事物的性质作出错误的判断。 二、无限上纲的方法在文化讨论中被普遍采用 对于文化领域的矛盾、错误和分歧,可以采用讨论、教育的方式来解决,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无限上纲的方法在文化讨论中被普遍采用,大大挤压了讨论和教育的空间。文艺战线被划分为党的文艺路线和反党的文艺路线、社会主义文艺路线和反社会主义文艺路线,一些人就被错误地推到了反党、反社会主义文化战线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