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外交战略和国际关系理论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孕育在1840年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逻辑之中,诞生于战后国际社会动荡、分化、改组的深刻的历史变革之中,具有十分特殊的时代价值。①它不仅科学揭示了时代特征,而且直接影响了冷战时代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以及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价值取向。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虽然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国际政治的本质并未改变,全面梳理和考量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历史脉络、逻辑体系,对新世纪中国外交理念和发展战略具有重大历史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思想来源和形成过程 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一个中间地带”思想,雏形于60年代的“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正式形成于70年代初期。这一理论的逐渐成熟化,恰恰是基于冷战时代国际社会总体形势演变,特别是大国博弈和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历史背景,围绕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进行政治思考的结果。 (一)“一个中间地带”理论 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萌芽于战后初期,其主要标志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提出了“一个中间地带”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凸显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下的三大经济政治征象。一是美国全球霸权外交战略凸显。美国开始策划“领导世界,实现美国世纪”的新外交霸权战略,导致冷战全面爆发。二是世界经济政治关系新组合和新矛盾凸显。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中苏结盟关系开始启动,美国与西方关系出现控制与反控制的新矛盾,大国博弈关系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三是民族独立运动现象凸显。战后民族独立国家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引起大国利益集团的争夺,反帝、反霸、反殖运动和亲帝、亲霸、亲殖运动互相交织,纷繁复杂,国际政治展开新的画卷。战后局势推动中美关系模式出现新的变化。一方面,美国支持蒋介石反动政府,中国内战日趋激烈;另一方面,新中国诞生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中国进行封锁和制裁,中国的安全形势复杂而严峻。 在这个背景下,毛泽东以全球视角对国际力量组合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早在1946年8月6日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关于“中间地带”的思想,强调:“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现在美国在太平洋控制了比英国过去的全部势力范围还要多的地方,它控制着日本、国民党统治的中国、半个朝鲜和南太平洋;它早已控制着中南美;它还想控制整个大英帝国和西欧。美国在各种借口之下,在许多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布置,建立军事基地。”②接着,1954年8月,毛泽东在同英国工党代表团谈话时,曾反复讲到“中间地带”问题。毛泽东指出,美国的目的“首先是占据从日本到英国的这个中间地段。美国在北美洲处在这个中间地段的那一边,苏联和中国处在这一边。美国的目标是占领处在这个广大中间地带的国家,欺负它们,控制它们的经济,在它们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最好使这些国家都弱下去,这包括日本、德国在内”。③ 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揭示了以下重要的国际政治命题: 首先,国际社会重新组合,呈现新的力量分配格局。在毛泽东的国际视野中,美国和苏联分别代表世界上不同的政治力量和发展方向。作为国际社会最大的行为主体,苏美之间的外交博弈是国际社会的最大政治。其中,毛泽东对苏联有三个定位,即“世界和平的保卫者”、“阻碍美国反动派建立世界霸权的强大的因素”和爱好民主自由以及进步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目的之一是保护苏联、捍卫苏联。毛泽东对美国也有三个定位,即反动派、霸权和侵略国家、帝国主义势力。④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目的之一就是反对并遏制美国的霸权和帝国主义扩张的努力。其次,国际体系凸显权力关系的结构性和层次性。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呈现出不同力量相互牵制的垂直权力关系,突出表现为“第一种势力”(美国和苏联)、“第二种势力”(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种势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存在。他们之间的关系互动和力量博弈构成了当时国际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第三,战后地缘政治重新布局。相对于英国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毛泽东“中间地带”理论是对当时国际格局的新界说。处于“中间地带”的国家既是美国梦想侵略和控制的对象,也是世界民主进步力量需要争取的对象。这个“中间地带”成为后来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中的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雏形。第四,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日渐明晰。毛泽东强调,当时世界构成了复杂的矛盾链,“美国反动派同美国人民之间的矛盾,以及美国帝国主义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⑤其中,主要矛盾的核心是美国谋求称霸世界和世界人民反对美国霸权。 毛泽东“一个中间地带”思想奠定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基本框架。这是因为:一是以国家实力为基础,通过对国际社会力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苏美两国是当时世界的两大政治力量中心的基本结论。二是以层次性和地缘政治分析为依据,首次区分了国际社会三种力量的存在,即美苏两大势力、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三是以矛盾动力说为前提,阐明国际社会复杂的利益矛盾关系,并突出了矛盾主体的层次性,既揭示了美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揭示了美国与其他落后国家之间的矛盾,明确美国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头号敌人,凸显了矛盾斗争的主要对象和统一战线对象。四是以阐明国际政治斗争的目的性为指向,明确指出国家独立、主权完整、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是“中间地带”思想的灵魂和出发点。可以说,“一个中间地带”理论“在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中最有代表性,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的影响也最大。同时,这个思想的提出也是一个标志。从这时起,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自主地判断国际形势”,⑥构成了后来“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基本内核和逻辑框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