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的和谐意蕴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相琴,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副教授(长沙 410004)。

原文出处:
中州学刊

内容提要: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具有和谐意蕴:从辩证认识社会矛盾出发,主张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从辩证系统观出发,主张统筹协调发展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出发,主张实现社会公平和人人平等;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入手,主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本,要求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从和谐视角分析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对于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12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4—0198—03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的毛泽东,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提出了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念,具有深邃的和谐意蕴。

      一、从辩证认识社会矛盾出发,主张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事物自身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和谐即是事物内外部矛盾双方的同一和一致,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平衡状态,和谐不是没有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① 从辩证认识社会矛盾出发,主张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形成的重要方法论基础。

      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二次结合”的任务,源于解决两个矛盾: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矛盾;二是苏联模式与我国国情的矛盾。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讲话,也是围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家治理中的十大矛盾而展开的。中共八大之所以能够制定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初步提出改进、健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并确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加强执政党建设,根本在于正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党的主要任务。1957年2月,毛泽东在第十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针对社会大变动后社会矛盾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的现实,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研究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学说。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的理论,是对“大跃进”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三个世界理论”作为毛泽东晚年坚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基本矛盾演变作出的正确反应,是运用矛盾观点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对外关系问题的一个典范。可见,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在不断认识、解决矛盾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从辩证系统观出发,主张统筹协调发展社会主义

      辩证系统观认为,一切事物都自成系统,又与其他事物构成更大系统,整个世界就是一幅纵横交织的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型的系统网络。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很多思想,诸如“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总体战略构想②、“十大关系”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学说等,实际上都是把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一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等矛盾要素互动互生的复杂系统,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看成是一个合力交互作用的过程。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是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辨证系统观的集中体现,最初是在《论十大关系》中作为经济工作方针提出来的。它强调在经济领域,要走以“农、轻、重为序,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道路;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要协调发展,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要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要协调发展;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注意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允许企业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重视经济链条上每一个环节协调发展的同时,毛泽东还注重统筹经济与政治、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多次强调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扩大民主,加强法制建设,尤其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和解决社会经济生活重大问题中的决定性作用。他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从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高度,对“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作了更为完整的论述。讲话认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无论粮食问题,灾难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③ 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强调要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能采取专政的方法,而应普遍倡导和善于运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④ 在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坚持各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各民族兄弟般的团结;在科学文化工作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1957年夏季的形势》中,毛泽东又特别强调:我们的目标,是“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⑤。这些内容都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政治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辩证法思想,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