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一学者认为国民党始终是抗战的中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日本学者平野正,在1995年8月15日至17 日于北京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做了题为《抗日战争与民主课题的深化》的报告。平野正先生想用这篇报告说明什么问题,很值得研究。同时,文中所说“国民党的南京政权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中心”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

      报告在前言中说,战争这种东西,一般来讲具有强化中央权力和伴有强权性政治行动的特征。因此,民主均遭扼杀,民众自身的活动被抑制。特别是对于具有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是可以这样讲的。与此相反,在被侵略的国家中国,虽然抗日战争部分地强化了政权统治,但是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可以看到民众的民主政治生活得到了改善,独裁的、强权的统治减弱了,可以说抗日战争成了向政治民主化前进的契机。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似乎可以到抗日战争中去寻找。

      报告的第一部分标题为‘抗日战争爆发时期的政治体制’。平野正先生说,为了进行抗日,结成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必要的条件。但是,国民党的南京政权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中心。所以,当时对南京政权蒋介石的“崇拜和信任”,正像有人所说达到了“最高度”。在这个阶段,人们无条件地承认南京政府的绝对领导。

      为了抗战,不仅需要政府和军队,而且需要建立民众抗战的动员体制。为此,提出了组织民众的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等要求。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民众动员呢?这里可以体现政权的性质。

      在国民党尚有抗日热情的时期,他们企图把民众的抗战积极性置于自己的领导之下,纳入国民党范围内的抗战动员体制中。1938年3 月发布的《抗战建国纲领》,揭示了这个时期国民党抗战体制构筑的状态。在那里,既有一些“民主”做法,同时又采取了确立蒋介石的绝对权限的措施。一方面,民众自主参加抗战的民主要求和措施得到了加强,而另一方面,强化了以个人独裁为内容的“训政体制”的措施。这显然是完全矛盾的。两者的对立和纠葛贯穿于整个抗日战争中,形成了抗日战争的特征。

      报告的第二部分标题为‘抗日战争对峙时期高涨的民主要求’。平野正先生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一)边区政权的形成与存在:作为抗日政权,在日本占领区后方形成的政权,由于实行了民主政治和改革行政机构等措施,民众参加抗日和参政的状况,被一部分人评价为“抗日民主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模范”,“新中国的雏型”。从现在的角度看,这种民主虽说有“赐予的民主”和“有领导的民主”一面,民主还不够充分,但是它对后来中国的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意义重大。恐怕可以说,它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巨大的。由于这个政权的存在,抗日战争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清楚了。(二)南京政权统治区的抗战与民主运动:民众通过抗战提高了政治觉悟,他们的志向是,在国民党抗战热情减退时,依靠民众参予政治坚持抗战。1939年秋的“宪政运动”表明了这一点。认为需要通过民主改革“成立统一战线的政府,进而坚持抗战”,拒绝无条件地承认南京政府的绝对领导。这样,统一战线政府的成立和民主政权的建立则成了坚持抗战的条件。

      在这个阶段,南京政权对抗战的领导显然是相对的。而且,在这场宪政运动中,诸小会派集结成政党性组织,确立了独立的政治地位,这构成了冲破“训政体制”的重要条件。

      报告的第三部分标题为‘依靠国际联系实现抗战与民主’。平野正先生说,1943年,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展望中,国际上也要求在中国确立民主体制。根据这一要求,1943年11月,在军事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了“宪政协进会”, 以此为契机, 于1943 年末以后, 即在1944年全年,要求民主的运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另一方面,运动又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反对内战为内容,其意图在于彻底拒绝国民党南京政权的独裁和腐败的“训政体制”。可以认为,在这个阶段,国民党南京政权丧失了对抗战的领导。

      在这种要求民主的运动过程中,作为民主势力的广泛要求,提出了“成立联合政府”。 作为构成联合政府一翼的“中国民主同盟”于1944年秋成立,它提出了独自的政治方针。这表明小党派独自的政治性集结和政治上的声音已变得毫无顾忌,“训政体制”实质上正在崩溃。另外,集结了国民党内的反蒋派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也成立了,对抗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势力得到了发展。

      这个时期以后的政治要求,是拒绝“训政体制”,是否定国民党的政治领导。这表明国民党对抗战的领导体制完全崩溃,同时也说明国民党维持政权的能力出现了重大动摇,就是这样地演变成战后的中国政治。在这里,看到了发展成所谓战后“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政治形势的起点。

      关于抗日战争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大概可以作出上述评价吧。

      (张永胜编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