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宋代知州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昌宪 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210093)

原文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宋初因仍自然,沿用唐、五代以来出现的以他官“知州府事”以代理节度使、刺史等正官的做法,于太宗、真宗之际确立了文官充当州郡主官的知州制,取代了唐末、五代以来方镇割据赖以维系其统治的地方官僚体系,为宋代安抚使制度的诞生准备了前提条件。

      关键词:唐宋变革期 唐刺史制 宋知州制

      在唐宋变革时期中,封建地主阶级国家的官僚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唐刺史制至宋知州制的演变,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变动。下面试就此加以论述,以寻求其间传递嬗变之踪迹。

      唐制,都督、刺史为一州一府之守臣,中唐以后,出现了节度、观察、防御、团练使等名目,名称虽有高下,其实都是一州一府之守臣。一言以蔽之,唐世于州郡所行为刺史制。如此断定,想来是不会成为问题的。然唐世在都督、刺史等正官升迁或有故暂缺之际,往往临时派员代理,主持州、府之务,即通常所谓的“知州府事”。武德二年,刘武周南下,进攻并州,并州总管(即都督)、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以“判并州总管府司马”刘德威“总知留府事”。[(1)]这或许就是知州府事较早的一个实例。唐代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在事实上,知州府事已成为刺史制的一种补充形式。代宗大历二年五月一日,颁敕对知州府事作了以下的规定:

      刺史有故及缺,使司不得差摄,但令上佐依次知州事。其上佐等多非其才,亦望委外道使臣精加铨择,不胜任者,具以状闻。[(2)]

      敕令限定了知州事的人选,即在上佐——别驾、长史、司马[(3)]——中依职次高下代理州务。同时也明确了使司即一道观察使的权限,即不得在此法定人选以外任命他官权摄,但有权对代理的上佐进行考核和弹劾。文宗太和四年八月,又根据御史台的奏文,针对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对知州府事作了补充规定,充许“自今已后,刺史未至,上佐阙人及别有勾当处,许差录事参军知州事。如录事参军又阙,则任别差判官。仍具阙人事由分析闻奏,并申中书门下、御史台”。[(4)]但是,从唐代的实际情况来看,知州事不仅仅局限于上佐代理一州刺史之务,它亦可以他官代行一道节度使的权力。例如,穆宗长庆二年二月丙戌,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冯宿检校左庶子,充山南东道节度使,权知襄州军府事。[(5)]在方镇割据势力恶性膨胀的情况下,中央有权任命知州府,方镇甚至兵变士卒也可以请求、拥立知州府。例如,贞元元年九月己亥,幽州节度刘怦病,请以子济权知军州事,[(6)]元和七年冬十月乙未,魏博三军举其衙将田兴知军州事,[(7)]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且,在实际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程序:知州——刺史,或知州——留后——节度使。在这个程序中,知州作为最初的环节,成为日后晋升为正官的一个临时性的过渡性的,然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自中唐以后,以至宋初,莫不如此。例如:大历时`,薛蒿族子雄,初为嵩属吏,知卫州事,嵩殁,特诏授卫州刺史。[(8)]贞元十七年七月辛巳,德宗以前成德军节度副使、检校工部尚书、知恒府事、清河郡王王士真起复恒州长史、充成德军节度使。宣宗时,成德军节度使王绍鼎卒,宣宗以其弟“节度副使、都知兵马使、检校右散骑常侍、镇府左司马、知府事、兼御史中丞王绍懿本官充成德军节度观察留后,仍赐紫金鱼袋。寻正授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9)]宋太祖开宝元年冬十月乙未,以权知黎州曹光实为黎州刺史。[(10)]

      五代十国时期,知州府事这一措施得到广泛地应用。在此值得提指出的有两点,其一是五代各朝在攻克战胜之余,往往委派文武官员权知州府事。如:周太祖郭威在平定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的叛乱后,委派端明殿学士颜衔权知兖州事。[(11)]周世祖柴荣在夺取南唐淮南十四州军的过程中,先后以左金吾卫将军马崇新知滁州给事中高防权知泰州,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权知扬州军府事。[(12)]其二是孱弱如后蜀这样的割据国竟然发生了同时罢免三位节度使,并以文臣权知梓、阆、遂、黔、夔五大节镇这样的事件。《通鉴》晋高祖天福六年二月条详细地记载了这一事件:

      蜀自建国以来,节度使多领禁兵,或以他职留成都,委僚佐知留务,专事聚敛,政事不治,民无所诉。蜀主知其弊,丙辰,加卫圣马步军都指挥使武德节度使兼中书令赵廷隐、枢密使武信节度使同平章事王处回、捧圣控鹤都指挥使保宁节度使同平章事张公铎检校官,并罢其节度使。

      三月甲戌,以翰林学士承旨李昊知武宁(德)军,散骑常侍刘英图知保宁军,谏议大夫崔銮知武信军,给事中谢从志知武泰军,将作监张赞知宁江军。

      由此观之,在五代十国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力量逐步地得到加强,统一的的因素在逐步地增长,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知州府事越来越多地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这是与唐中后期相比明显不同的地方。宋朝建立后,决策集团意识清醒,继续推行这一政策,在统一战争中,“凡诸郡入版图,率命朝臣出守,曰权知州事”,“三年一替”,以克服“诸侯难制”这个“唐室乱源”。[(13)]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续集》中有一段较为概括的文字可为印证,兹摘录如左:

      唐世州军分上中下三等,其结衔分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名称虽有高下,实皆守臣也。于是,其衔为某州节度若观察或防团者,苟非遥领,即是真任此州太守,非虚称矣。太祖之平李筠也,会李继勋上党来朝,即命继勋就守其郡。勋官品适与上党郡品两相当匹,遂以继勋为昭义节度。既曰节度昭义,即是昭义太守焉耳,非如遥领节镇,但虚假名称而已也。及平扬州,以宣徽使李处耘权知扬州。宣徽者,处耘之官也,权知扬州者,实为扬州太守也。为其职元为宣徽,故不改本镇节钺而实行州事。故其结衔曰权知扬州也。此时虽一时权制,而太祖之规模实已素定矣。乾德元年,有事荆湖,方会兵襄阳,即以边光范权知襄州,其衔亦为权知也。此时高继冲尚据荆南,朝命已尝使之权判荆南矣。及其纳土,不欲遽易他人,即就命继冲为荆南节度,而用王仁赡为巡检以参总其兵,则仁赡实预州事,而继冲之节度荆南者,但以系衔而已。至其年六月,竟用仁赡权知荆南,则太祖初模可考矣。既尽得荆湖北,乃遂分命吕余庆镇潭州、李防镇衡州、薛居正镇鼎州,其结衔皆曰权知,而凡他臣得郡者皆放此为制。行之既久,大藩镇多授文臣,乃始尽正其衔,明曰知某府、某军州事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