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初年宗王海都为争夺帝位而与中央政府进行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无疑是元朝历史中的一件大事。中外史籍均称海都起兵为叛乱。现在看来,并不惬当。 一、问题的提出 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有两通与海都有关的元代碑文,迄今尚无人作过研究。第一块为《海都太子令旨碑》。碑为矩形,高0.56米,宽0.80米,厚0.20米,现嵌于太清宫山门前围墙内。碑文楷书24行,满行17字,用青石制成,保存完整,但有些字迹已漫漶不清。第二块为《太清宫执照碑》。该碑为矩形,高0.60米,宽0.90米,今嵌于太清宫太极殿前左侧槛墙内。碑文楷书25行,满行13字。这两通碑文嵌入太清宫后即湮没无闻,直到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鹿邑县知县于沧澜等纂修《鹿邑县志》时,才补入卷十《艺文考》中。蔡美彪教授的《元代白话碑集录》、陈坦教授的《道家金石略》均未收录,直到1988年,陈智超同志校补乃祖的《道家金石略》一书时,才根据光绪《鹿邑县志》补入《海都太子令旨碑》,但把题目改为《亳州太清宫令旨碑》。而《太清宫执照碑》,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未予收录。现将两通碑文移录标点如下: (一)海都太子令旨碑 长生天底气力里(下空十字) 蒙哥皇帝福荫里(下空十字) 海都太子令旨:张元帅俺根底奏告来:中都城里住底掌教张真人、北京城里住底张真人、王真人,恁□个根底,亳州有底太清宫里圣□□□□恁每,圣贤底大宫阙见坏□也,□□□这般说有。恁四个商议者:大圣贤底宫阙见坏□也,这般上恁根底倚付将去也。张□□□□众先生每,尊长(下空七字)蒙哥皇帝不倚付你来,那□么这□□□□阙修盖了呵,与(下空九字)蒙哥皇帝根底并俺每根底祝延祈福。不□恁住持那什么□与黄河那□□□底把军官每、管民官每、达鲁花□□□住行踏底军每,圣贤宫阙修盖□□□休得骚扰者,休得强夺物件者,□扰□夺呵,怎生般教修盖底起,怎生般□□祈福底成就。那底每,这(下空七字)令旨听了以后,搔扰呵,将那搔扰□□□元帅于俺根底说来者。那宫阙修盖□里头,教张元帅添气力护持者。俺每□文字。 丁巳年□月初十日彻彻里哥刺哈有底时分□来。 (二)太清宫执照碑 宣差顺天府河南等路□□□上司文字,统领各万户军□□□起立亳州,其间有(下空六字)掌教李真人,为亳州西有圣祖太清宫观,经值兵革叁拾余年,殿宇崩塌,圣像损坏。此上差隐真大师提点石志玉等前来,已蒙宣差万户将周迥应有碑铭、砖石、园果、桑枣一切等物,施与本宫为常主,及出榜禁约诸色人等,普不得非理骚扰侵犯外,有北京张真人等钦依(下空七字)海都太子令旨前来重修,见行般运木植,准备兴工。所有已施为主,执照未蒙给降,乞照验事。准告使府相度。太清宫观古迹钦依太子令旨,将已施(下空七字)。太清宫地面每壹面宽壹拾里,肆面计肆拾里,于内应有底园果树木、养种田地一切等物尽行施与,为赡宫常主。南北宫以会仙桥为界,诸人并不得争理。所有执照合行出给者。 右付知宫李志秘收执,准此。 顺天曲阳黄岩端刊 庚申年五月初一日给宣差顺天河南等路万户张 有必要对这两通碑文稍作诠释。碑文中所说的亳州,实指今河南省鹿邑县,该县与亳州毗邻,属毫管辖。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五公里的太清集东北隅,北临涡河,是祭祀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祠庙,也是老子的诞生地,太清宫原名就叫老子庙。自汉代以降,颇受历代统治者重视。元宪宗蒙哥即位后,“以僧海云掌释教事,以道士李志常掌道教事”[①],道教颇受礼遇,因此中央政府多次颁布保护太清宫的圣旨、令旨、执照,碑刻至今尚存。碑文中的张元帅、张万户均指张柔,中都城里张真人、北京城里张真人、王真人分别指道士张志素、张志敬、王志谨。元初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王鹗奉敕撰写的《重修亳州太清宫太极殿碑》记述此事时说: 长春(丘处机)仙蜕,传法真常(丘处机弟子李志常),时则有今安肃公张柔戍兵亳社,命官持疏,俾事修建。真常先生委隐真大师提点石志玉、通微大师知宫李志秘为之经始,公亦委曲用心,拯力护持,其参佐卒伍,亦皆乐赴,仍给据并宫施地周四十里。无何,厥功肇启,而真常示寂。逮吾诚明之嗣教也,承海都太子之命,敦请崇道真人张志素、栖云真人王志谨同办其事。栖云未几物故,其门人辈为致力,崇道则朝夕以之,始终匪懈,增筑故基丈余,间架九楹,视旧制殊为壮丽。[②] 诚明真人为张志敬。第一通碑文中的丁巳年为元宪宗七年(1257),彻彻里哥剌哈按寺观碑行文格式应是地名,表明令旨由这里发出。第二通碑文中的庚申年为1260年,这年应是中统元年,但忽必烈于这年三月初四(阳历4月15日)即位,五月初九(阳历6月19日)建元中统,五月一日(阳历6月11日)尚未改元,因此落款称庚申年,自在情理之中。 二、海都是谁 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的两通碑文,从内容上看,毫无新奇之处,诚如已故韩儒林教授所说:“元代寺观圣旨碑,凡为免除赋税禁止侵占而立者,皆千篇一律,就历史言毫无意义。”这两通碑文也不例外。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此,而在于以海都太子名义发布的令旨碑,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新课题:海都是谁?他既有资格以太子的名义发号施令,当是一个权势炙手可热的人物,何以史籍中并无海都当太子的记载?是典籍阙略?还是碑文有误? 元代有两个海都。一个是成吉思汗六世祖,据《史集》、《蒙古秘史》记载,海都有三个儿子,其中的一个叫伯升豁儿,成吉思汗的氏族即源出此人。但他早已驾鹤西去,未能活到蒙哥称汗时,碑文中的海都当非此人。另一个是窝阔台第五子合失之子海都。“他享年甚高……这个海都是在成吉思汗的帐殿(翰耳朵)中抚养大的。”[③]据考证,海都生于1235年,卒于1301年(大德五年),宪宗蒙哥七年(1257)海都23岁,正值锦瑟年华,碑文中的海都当指此人。如果此说不诬,又产生了另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一是除了王鹗撰写的宫观碑志外,其他史籍均不称海都为太子;二是汗位由窝阔台系转至拖雷系后,蒙哥为打击瓦解窝阔台系的势力,在他即位的第二年(1252)便分迁诸王,“迁海都于海押立地。”[④]海押立位于巴尔喀什湖与伊犁河之间的今哈萨克共和国地区,七年之后,“1259年,在塔剌思河畔召开了忽里勒台(贵族代表大会)以后,他被承认为中亚全体蒙古宗王的首领。”[⑤]海都既是中亚蒙古宗王的首领,何以能对距其封地万里之外的河南行省鹿邑县太清宫发布令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