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宋学及其与东方文明的关系

——’96“中国宋学与东方文明国际学术研究讨会”述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学习论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由河南行政学院、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原宋学研究会、濮阳行政学院、开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方文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哲学研究室联合召开的“中国宋学与东方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5月7日至9日在河南濮阳举行。来自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和韩国的9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求是》杂志总编辑邢贲思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陈筠泉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日本九州大学冈田武彦先生,台湾东海大学蔡仁厚先生等著名专家学者或学术团体向会议写信致贺。河南濮阳市党政领导莅临开幕式和闭幕式并致辞。会议收到论文或论文提要60多篇。中原宋学研究会的学者提交了专著《中国宋学与东方文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会议学术气氛浓厚,讨论问题热烈而广泛。归纳起来,这次学术会议着重就以下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在理论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和启迪。

      (一)宋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张岱年先生在给大会的贺信中说,宋代是中国学术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宋代在军事武功方面不逮汉唐,而在学术文化方面则超过汉唐,达到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宋代学术影响到东亚地区,对于朝鲜、日本等地都有重要影响。朱伯昆先生在大会报告中也指出,宋学作为一种学术形态,标志着中华学术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影响到日本、韩国以及欧洲,成为东方文明的一面旗帜。与会的专家学者对于宋学的重要历史地位和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认为,宋学远承孔孟,综罗古人,吸收佛老,发展了儒学的人生哲学,使本体论和伦理学相结合,具有丰富的学术内容和深厚的文化蕴涵,是先秦之后的又一次学术高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在中国甚至东方文明史上处于巅峰,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过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世界文化和哲学,特别是东方文化和哲学,发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对东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宋学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和把握“宋学”,是这次学术研讨会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大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上,宋学即经学史上的义理之学。它是相对于汉唐经学和清代汉学而言的。汉儒专言训诂,是为汉学,亦称朴学。清代乾嘉时期,推崇汉儒朴学风尚,专力于训诂、辨伪,大张汉学之帜。宋儒专言义理,是为宋学。从宋学作为狭义的义理之学来说,又有学者作了新的论述。认为有传统意义上的义理之学和今天所理解的义理之学。传统义理之学专指程朱理学,至多扩大到陆九渊的心学。可是,宋代讲义理者,不仅有理学和心学,还有以气学为特征的王安石新学、张载的关学和李觏、陈亮、叶适等的事功之学,今天即使从狭义上来理解,宋学除了理学、心学外,还应包括新学、关学、事功学等。从广义上理解宋学,又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宋学是赵宋一代学术文化的总称,是以中国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发展到11世纪初期,顺应时势而兴起的一种新思潮、新流派,又是一种跨时代的新的文化模式,主要包括赵宋时期的哲学、宗教、政治、文学、艺术、史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另一种观点认为,宋学是经学的断代之学,包括整个宋代的学说、思想、学问。它以宋代理学为核心,或者说以宋代儒学为主体,同时包括理学中所吸收、消化和融摄的佛学与道家思想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宋学是以儒学为核心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思想文化体系,它不同于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即宋学中不能包括佛、道两种文化体系。因为,一般认为宋代学术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继先秦之后的又一次高峰,然后不能由此认为佛道在宋代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的高峰。一部宋学史,即是宋代儒家开创的儒学史。黄宗羲的《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为宋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轮廓、走向和内容。就其所著录的文献说,所谓儒学,不仅包括哲学,而且包括史学、诗论、礼论、文论以及经济一类的文献。儒学这一概念,不等于儒家哲学。凡是依据儒学元典或在其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学问(包括人文和自然学科)皆属于儒学的范围。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宋学所包括的领域是比较广泛的,儒家的文学艺术理论以及科学技术思维,也应属于儒学史的范围。有的学者从宋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出发,认为宋学兴起形成于宋,但不限于宋,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以张载和王夫之为代表的气学等,都应纳入宋学的范畴。

      (三)宋学与实学和气学。关于实学,这次研讨会上观点分歧乃至对立。一种观点认为,实学是宋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潮,并对实学思潮的产生、理论渊源、内容特点和现代形态进行了讨论。有学者认为,实学思潮萌芽于宋初的庆历年间,宋初实学家的代表人物是庆历新政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即范仲淹、李觏、欧阳修等。理论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荀子讲“天行有常”,自然界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性。《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似乎不是精神性的东西,而是与“实”有关系。实学的内容特点可以概括为:“笃实”、“务实”、“效实”。“笃实”指观念上以实为宗;“务实”指行为上凡事注重实行;“效实”指讲求实际的效用。有的学者认为,追溯实学的渊源,似应着眼于汉。《汉书·河间献王传》称赞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还有的学者对实学的理论来源、中韩两国对实学的不同理解即实学概念的相对性,以及实学的当代形态作了深入地考察。认为实学是一相对的范畴,较之西方学术,东方哲学或儒学即实学,宋明时期的儒学大师如朱熹、王阳明都称自己的学说是“实学”或“实说”。朝鲜对实学的研究比较早,并且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南北朝鲜对实学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实学似应视为朝鲜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中国传统实学的精华,并赋予了“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01页)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把这一思想路线置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另一种观点对实学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实学”是一不确定而又非常广泛的概念,朱熹、王阳明等许多思想家都强调或提倡其学说是实学或注重实行,但朱学为理学,王学为心学,恐怕不能把他们称为实学。如果写实学史,可以把气学写进去。但是如果将罗钦顺以来的气学,纳入“实学”系统,这是回避了气学作为独立的哲学派别,是不公正的。如果写儒学史,于程朱陆王之后,写实学,把气学包括到实学中,更有失公允。气学是宋明道学或理学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独立的流派,研究宋学,应当充分重视气学的研究,给予其应有的地位。还有的学者认为,实学并不是一专门的或独立的学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