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元代农业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农耕技术的不断进步;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一是元朝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重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大力开荒屯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三是两宋留下了丰富的农业遗产,为元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元代农业 工具 农耕技术 粮食单产 政策 屯田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元代的农业生产状况,目前国内学者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元代农业的确有过长足的进步,并且达到了一个较为先进的水平。其中认识论方面的突破和对生产工具较大幅度的改进,都是农业发展史上十分显著的成就〔1〕。第二种意见认为, 元朝初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北方及两淮农业凋敝。元朝中叶,北方农业生产有所恢复。总的说来,南方的农业生产和农耕技术比北方进步〔2〕。第三种意见认为, 元代的农业生产总的来说,不是倒退而是有所前进。当然,有的地区由于战争的破坏,发展缓慢;有的地区进步较快,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进步最显著。从时间上来说,元朝前期较好,中后期有衰退的趋势〔3〕。上述第三种意见的分析虽较中肯,但亦嫌不足,其中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有待进一步讨论。我认为元代农业与宋代相比,确有较大的进步。元朝初期,北方的农业虽然遭到战争的破坏,但恢复和发展较快,特别是两淮地区恢复最为突出。南方的农业在南宋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尤其是江浙地区发展最为迅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亦有长足的进步。 元代农业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首要标志。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中的主要因素之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强。元代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改革了许多农业生产工具,其中有些是属于他们的首创。现将他们改进和创新的几件主要农具略述如下: 铁犁。铁犁创制于战国时期,当时只有起土的犁铧。汉代时增加了翻土的犁壁,晚唐时曲辕犁已出现,形制亦趋完备。入元以后,这种铁犁又进一步得到改进。如在犁辕上添加犁秤、犁箭、犁楗等部件,用来调节入土的深浅。为了适应南北各地不同土质的差异,元人又创造了各种不同形制的犁。如耕种江南水田用短小轻巧、灵活方便单牛牵引的犁;北方中原平原地区则有大型高效力的用四牛拉的耕田犁。 耧车。它是中国很早就使用的一种播种工具,元代在耧斗后面添加了一个施肥的装置,使播种与施肥同时进行,提高了耕作效率。同时又在耧车后面配置砘车。王桢《农书》载:砘车“随耧种所过沟垅碾之,使种土相着,易为生发。”这种砘车,甚至解放后中国北方很多地区仍在使用。 耧锄。是元代农民创造的用畜力牵引的中耕锄草工具。这种耧锄,“用一驴带笼咀挽之,初用一人牵,惯熟不用人,只一人轻扶,入土二三寸,其深胜过锄力三倍”〔4〕。日锄二十亩,效率是比较高的。 耘荡。是元代江浙农民为拔除水田杂草而发明的一种新式中耕农具。《农书》称:这种耘荡“形如木屐而实长尺余,阔约三寸,底列短钉二十余枚,簨其上以贯竹柄,柄长五尺余。”耘田时,农民用以“推荡禾垅间草泥,使之混溺,则田可精熟”。从“既胜耙锄,又代手足,况所耘田数,日复数倍”看,既减轻了江南农民原来“皆以两手耘田,匍匐禾间,膝行而前,日曝于上,泥浸于下”的辛苦,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农耕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是以大量的活劳动投入,实行多种经营和精耕细作的农耕技术。元代农田的精耕细作主要体现在下列诸方面: 一是深耕细耙,平整田地。精耕细作首先是耕地。由于粮食作物要求土质深厚、肥沃、松软,所以对耕地要进行多次深耕晒垡,同时针对不同的土地使用不同的犁耕技术。生地犁耕应“欲深而猛”,熟地犁耕则“欲浅而廉”。通过耕地既能清除杂草,消灭虫害,又能改良土壤,增进地力。其次是耙地。《农桑辑要》说:古农法“犁一摆六”,强调“犁深摆细为全功”,要求多耙细耙,如此则“土细又实,立根在细实土中,又碾过,根土相著。自然耐旱,不生诸病”。否则,“摆工不到,则土粗不实,后虽见苗,立根在粗土,根土不相著,不耐旱,有悬死、虫咬、干死等诸病”。在耕耙的同时,元人还十分注意平整田地。通过深耕细耙与平整土地,务使土壤深厚、松软、平整。 二是科学施肥,“对症下药”。施肥不仅为农作物增加养分,并可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元代农学家王祯发展了陈敷“地力常新壮”的理论,指出“田有良薄,土有肥硗,耕农之事,粪壤为急。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地”。据此他认为“粪田胜于买田”〔5〕。王祯说:施肥就象给病人服药一样,要根据不同对象,“对症下药”,施以不同的肥。如秧田施肥,“唯火粪与
猪毛及窖烂粗谷壳最佳”。不同农作物施以不同的肥料,对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农作物幼苗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中耕耘田,松土除草。水田中耕,上文已述,此处粗略分析一下旱地中耕问题。《农桑辑要》卷二引《种莳直说》:耕苗之法,其凡有四,“第一次曰撮”,“第二次曰布”,“第三次曰拥”,“第四次曰复”。所谓撮,即苗出垄初期,锄头入土要浅,以松土养墒,同时进行间苗定苗。所谓布,即苗已粗壮,锄头入土要深,使禾苗根系容易向四周伸展。所谓拥,即随着禾苗长大,中耕不仅要除草保墒,还需向苗根培土,防止禾苗倒伏。所谓复,即不管有草无草,亦要多锄再锄,“俗曰添米”,又称“添功”,让禾苗生长在松软、肥沃的田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