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商业银行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往往由于审计资源配置不足、缺乏有效业务指导等原因,审前调查分析工作不够充分,导致现场审计阶段难以把握审计重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项目质量。笔者从实务操作层面就经济责任审计审前调查内容、审前调查方式谈几点看法。 1.业务经营状况。主要包括:(1)被审计单位的主要经营指标变化情况,至少应涉及存款、贷款、利润、中间业务收入、国际结算量、不良贷款、经济资本回报率等项指标。(2)主要经营指标在机构、时间、地域等方面的主要特征。(3)对主要经营指标进行细化分类分析,进一步研究对指标变化起重要影响的子指标,对重要子指标的趋势发展特征进行归纳。(4)业务发展与当地金融环境发展的协调程度,与当地金融同业的发展趋势的比较情况等。 2.风险控制和内控管理情况。主要包括:(1)了解国家和总行颁布的重要政策法规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程度,如国家新出台的某项重要行业政策涉及到被审计单位的信贷资产规模,可能造成的影响。(2)了解当地金融环境范围存在的主要金融违规行为,以及本行在这些方面的合规情况和所采取的措施。(3)内外部检查反映出的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主要合规性问题,分析违规行为的地域、行业、机构、时间等方面的特征。(4)分析被审计单位风险现状,比较被审计人任职期间被审计单位在资产和表外业务等方面的风险指标数据的变化情况。(5)了解被审计单位风险管理部门的日常风险监控情况,分析风险报告反映的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的风险情况和风险防控重点,分析风险资产存在的机构、业务、时间等方面的特征。(6)了解分析外部监管机构和总行审计局审计检查反映出的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主要风险的类型、关键领域、重点机构,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上述风险采取的整改化解措施。在利用内外部监管成果时,应对监管方案、监管范围、抽样标准、监管目的、当期政策和整改现状进行适当评估。(7)了解被审计单位自身组织的合规检查或业务部门专项检查关注的重点领域和检查结果等。 3.个人决策事项。主要包括:(1)了解被审计人的经营战略、管理思想的具体内容、重点内容。(2)了解内外部检查中涉及被审计人直接决策或参与决策的重大事项。(3)了解涉及被审计人的举报信件的主要内容等。 审前调查可采取对数据的统计分析、个别询问、小型座谈、实地走访、分析性复核、发放问卷调查表,以及利用互联网、内部经营管理网、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方式进行。 1.审计组应充分运用非现场审计手段,确定非现场方案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从整体和疑点线索等多个方面形成非现场调查报告。 2.内部审计机构应逐步建立审计动态监测系统,对被审计单位的重要信息进行日常性的收集整理,尤其是与被审计高管人员相关的各项业务管理工作信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前调查的效率和效果。 3.审计项目完成后,内部审计机构可根据现场审计结果,对审计调查时的审计分析判断进行反馈,修正完善审前调查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此外,审计组通过审前调查和分析,应初步确定现场审计的抽样重点。经济责任审计的抽样存在特殊性,应与被审计入的任职期间和主要工作相联系,除遵循一般的抽样原则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原则:一是相关性。抽样应与被审计人的任职期间和职责分工紧密相关。除存在重大问题或为掌握审计事项的整体情况而进行的延伸外,不在被审计人任职期间或非其职责范围之内的事项,不需要抽查。二是代表性。抽样应能反映出被审计人任期内的主要工作、主要分管业务的经营管理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