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自评投入产出绩效再开部门风气之先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时代金融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1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审计署绩效报告(2010年度)》于2011年8月6日发布。《报告》从可用金额计量的审计成果、不可用金额计量的审计成果两个方面,对审计署2010年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

      点评:从审计发现问题角度看,审计署2010年人均审计成果为2139万元人民币,投入产出比为1∶82;从审计整改角度看,人均审计成果为2055万元人民币,投入产出比为1∶79。这是审计署首次尝试评价自身的投入产出情况,目前国内各级政府机关尚无进行自身绩效评价的先例。这一次,审计署推出对自身的工作绩效评估,以实打实的数字、表格和评估分析,让公众看到审计署在过去一年都做了哪些事,分析投入产出比,特别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布的最高审计机关绩效报告作比较,让纳税人判断审计署的工作有没有效率,花在审计署的钱值不值得。这种真正地以公仆的谦卑,自觉将自己置于公众监督之下的姿态,必将为审计署的良好声誉再加几分。

      我们常常会看到政府部门的“成绩报告”,每到年终,许多政府部门都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自身的成绩,彰显自己的政绩。“政府成绩”,顾名思义,就是讲成绩、表功绩,本政府部门这一年做了哪些事情,查了多少假货,修了多少公路,夺下多少个蓝天,创造了多少GDP,是炫耀,是表功,是陶醉于成绩让人表扬。而“政府绩效”则完全不一样,它也说成绩、摆政绩,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为了这个产出,花了多少成本,对比那个投入,这个产出值不值得;不仅看做了多少事,更要看与纳税人的付出相比,做的这些事情够不够,支付的成本值不值得。

      政府是公共权力部门,为了使政府富有效率,需要有绩效评价的约束和压力,否则政府就会十分昂贵。在自我施加绩效压力方面,审计署这次再开风气之先,为政府部门树立了一个典范。这段时间,中央部门陆续公开了“三公”经费开支,接下来,就应该顺理成章地开展绩效评价,并适时发布绩效报告。这不是对政府部门的不切实际的苛求,而是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