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台谏系统的破坏与君权相权之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虞云国,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副所长;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199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宋代中央监察系统的台谏,与君权、相权并举,在君主官僚政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并颇似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但它不可能成长为近代意义上的三权制衡的权力结构。这是相权寻机干预、舞弊破坏、君权常常失误的必然结果,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应归结予君主专制制度。所以不能指望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出现真正的三权制衡结构和权力系统。

      宋人往往把中央监察系统的台谏,与君主、宰执三者并举,揭示出台谏系统在宋代君主官僚政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汉唐、明清所无法比肩的。“朝廷有大政事,而台谏得以议其不然;人主有小过失,而台谏得以救其弗逮;百官有大奸慝,而台谏得以斥其所为”〔1〕。宋人的这段议论表明:宋代君主官僚政体已有意识地将台谏官僚圈提升进中枢权力结构中,从而形成君主、宰相、台谏之间分权制衡的政治格局。三权分立是近代西方社会的产物。不过,在宋代封建君主政体的母腹中,人们似乎也能探测到这一胎儿。关键在于,这一胎儿能否由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母腹顺利娩出?本文试图从宋代台谏系统的破坏与君权、相权之关系,对此,略作论析。

      一、令人费解的历史表象

      元修《宋史》时指出:“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2〕。然而, 纵观三百余年宋代台谏系统的制度规定及其运作过程,却呈现出种种令人费解的历史表象。举其要者,大体有三:

      其一,相对健全完善的制度和程序不断地被蔑弃和破坏。

      宋代台谏制度包括选任、回避、言事、监控等方面的内容。在选任制度上,宋代确立了侍从荐举、宰执不预、君主亲擢的遴选原则及相应程序。在回避制度上,宋代不仅强调了台谏对宰执的亲嫌回避,也完善了台谏系统内部的职事回避原则。在言事制度上的健全程度更令人称道:宋代台谏官不仅对台谏长官与同僚、而且对相权与君权都享有监察独立的特许权;而风闻言事的原则、公文关报的制度、取索公事的规定和出巡采访的途径,则确保了台谏监察的信息来源;在言事方式上,宋代不仅对上疏与面奏这两种基本言事方式建立了一般程序,还确认了在特定情势下,台谏可采用副本与露章等特殊的章奏形式及合班、留班、伏阁等非常的廷奏方法向君主建言。在对台谏系统的监控方面,宋代君主不仅通过戒励型、指令型和宣谕型诏令对台谏系统进行协调监控,还设月课、御宝印纸、台谏章奏簿对言事官实施定期的、量化的考绩,同时对台谏官的升黜奖惩也有一整套有章可循的激励、调节与惩戒机制。〔3〕

      总之,如果仅从制度层面而言,宋代台谏制度尽管还有疏误弊陋处,但毕竟以其显著的合理性、系统性和严密性,大大超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其他朝代,充分体现了封建君主政体在监察制度上所能达到的成熟程度。

      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宋代台谏制度的既定原则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蔑弃和践踏。即以选任制度中的君主亲擢制而言,原应是宋朝历代君臣的共识,但是,靖康初年的钦宗,秦桧死后的高宗和绍定亲政时的理宗,都分别重申“立为定制”、“以革前弊”,〔4〕这反证其废而复行,行而复废,已几经折腾了。旨在“防有司不能尽公”的台谏与宰执的职事回避制度的命运亦复如此,南宋洪迈即指出:“此制亦不能常常恪守”〔5〕。在言事制度方面,风闻言事原则形同虚设的现象,在仁、神、孝宗朝都一再出现〔6〕;而台谏言事的法定程序也屡成空文,台谏上章入而不报,台谏面奏累月不见,在哲宗以后更是司空见惯的。至于对台谏的监控,仁宗时始设的台谏章奏簿实属奇绩,但元祐、靖康与乾道时却各有臣僚建请创置,个中正透露出台谏章奏簿置废无常的消息。毋庸赘言,宋代台谏制度中被蔑弃破坏的原则与程序还远不止此。

      诚然,制度史研究应该区别制度的条文规定和实际运作的差异,然而像宋代台谏系统这样,制度上相对完善,运作中却屡遭破坏的现象,倒是既令人困惑,更发人深思的。

      其二,台谏系统运作的历史轨迹呈现出时振时衰、振衰不定的波状曲线。

      宋初,太祖、太宗两朝对台谏制度未甚注意。真宗始着手台谏制度的整顿,天禧元年(1017)则置御史谏官的诏书,是宋代台谏系统走上新轨的标志。经真、仁两朝的制度完善,台谏系统进入较佳运行状态,故宋人说:“台谏郑爱职在国初则轻,在仁宗之时则重;在国初则为具员,在仁宗之时则为振职”〔7〕。英、神、哲三朝,台谏系统的运转基本上尚属正常,但君权、相权等干扰台谏系统运作的破坏因素已由潜在趋向表层。徽宗即位,台谏系统在短期正常后,即因蔡京弄权、徽宗昏愦而陷入危机。其后直至宁宗即位以前,虽在靖康初年、高宗初期与孝宗前期几度出现过令人一振的气象,总体上表现出振衰不定的波动状态。从宁宗即位起迄宋末,虽有理宗绍定更化时的一度振作,却只是死水微澜,台谏系统名存实亡。纵观宋代台谏系统运作的历史过程,振衰不定是其一大特点。

      前已指出,宋代台谏系统业已形成了相对健全的制度与程序,按这套制度与程序行事,仁宗朝确实也出现过台谏系统运作的黄金时期。然而,好景不长,盛时难再。在台谏系统一蹶不振的南宋后期,不少史家与学者对这一现象不乏痛惜、针砭和感慨,却把根本原因的探究留给了后人。

      其三,在宋代台谏系统遭受破坏的过程中,君权与相权的恶劣作用错杂纠葛,令人剪不断、理还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