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审年度计划编制普遍存在的问题 简单循环,仅有时间更替,缺乏空间拓展。采用这种方法编制年度计划,只是在以前年度基础上简单重复或微调,表面上“与时俱进”,实际上没有任何变化,项目内容没有新意,老调重弹;按此实施审计,难以发现新问题,无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造成审计资源的严重浪费。 自我封闭,无视客户需求,缺乏沟通互动。陷入这一困境编制的年度计划是一项僵化静止、自欺欺人的书面文章。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就闭门造车,没有以客户为中心,无视客户的内生需求。实施审计时,内审人员与审计客户关系貌合神离,审计作业指向与审计对象要求本质割裂,难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偏重财务,重复外部审计,浪费审计资源。内审人员将内部审计挟义地理解为财务审计、查阅账本,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种做法与注册会计师鉴证审计别无二致,失去了内部审计对本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领域相对娴熟的比较优势,造成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极大浪费。 忽视标准,缺乏衡量指标,难以令人信服。内部审计项目定位模糊,没有选准质量标杆或衡量标准,造成现场审计无的放矢,缺乏针对性;撰写审计报告往往注重定性分析,难以定量分析,缺乏科学性;审计人员的操作性或随意性大,难以令高级管理层、被审计单位等内部审计客户信服。 科学编制年度计划的相关对策 计划编制必须遵循客观要求,符合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不能脱离现实条件任意杜撰。就企业内部审计年度计划编制而言,必须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基于客户需求,利用比较优势,植入科学标准。 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于宏观管理范畴,其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营销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等。内审年度计划编制必须紧紧围绕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善于破解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难点问题,有效化解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编制计划时,应瞄准企业人才开发成本编制计划,确保人力资源产出作为企业第一资源首要作用的发挥;瞄准企业研发投入,确保技术领先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撑作用的发挥;瞄准企业投融资战略,确保成本领先作为企业可持续保障作用的发挥;瞄准企业文化战略,确保文化凝聚作为企业基业常青的灵魂作用的发挥;瞄准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确保品牌商誉作为企业价值增值引领作用的发挥。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广义的内部审计客户包括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高级管理层、中低级管理层和外部审计师等。在计划编制过程中了解客户的需求,可以有效帮助客户管理和执行变革。内部审计师针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需求,侧重于编制有利于确认服务提供的计划;针对高级管理层,需编制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并重的内部审计工作计划;针对中低级管理层,侧重于编制有利于咨询服务提供的工作计划;对外部审计师而言,内审计划中确认工作较咨询工作更有利于其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外部审计成本。 突出人力资本比较优势。编制内部审计年度计划应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师,凭借其企业中所积累的与企业经营环境、业务流程、产品成本构成、内控制度、风险因素、企业文化和公司治理等有关的知识,发挥专用性人力资本优势,重点关注企业内控制度的完整性、风险管理和治理程序的有效性,减少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企业高级管理层决策的有限理性程度,并以此克服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进而提升企业价值。必须指出,内审人员并非各领域的专家,编制计划时既要充分发挥审计团队优势,增进知识的互补性,提高审计整体行为能力;又要考虑人员知识的局限性,量力而行,将专用性人力资本效用发挥到极致。 以科学评价标准为先。审计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这是审计的首要评价标准。二是部门和单位的各种计划、预算、指标、定额,将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实际值与计划、预算、定额和指标标准值等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以此来寻找提高绩效的途径,是内部绩效审计的重要方法。这些标准可以是行业部门制定的,也可以是被审计单位自己制定的。三是历史先进水平、行业先进水平、国际水平。被审计单位的历史先进水平、行业先进水平和国际上的平均水平,往往可以作为内部绩效审计评价的标准。通过对比可以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和效益。四是公认的或科学测定的经济技术数据。有些约定俗成的行业内公认的经济技术数据,或经科学技术测定的新产品、新工艺的绩效数据,也可以成为内部绩效审计的特殊评价标准。内部审计年度计划中,各项目必须预设科学的评价标准或有效的衡量标杆,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