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是系统掌握财会专业知识必学的一门课,也是现代市场经济下从事经济管理活动的人士必须了解的一门知识。但是,初学者尤其是在校生普遍反映《审计学》不好学,内容多、抽象、枯燥、乏味,既不生动形象又缺乏严密的逻辑。同时,教师也反映《审计学》课程不好教。由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比较科学、理论上比较完善的一种审计,而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都来自于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因此,对《审计学》特色的理解和探讨与对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特色和属性的探讨紧密相连。 本文从审计教学实践视角出发,以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48项《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为蓝本探讨了《审计学》和审计准则的特色和属性,以促进审计理论研究、审计教学和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语言特色探讨 思维方式和内容都需要借助于不同风格和结构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不同风格和结构的语言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思维方式以及内容特征。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财务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除个别方面(因为不适用)以外,我国新版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在框架、思想、具体条文等方面均与国际审计准则几乎完全相同,很多概念和原理都是直接译自英语,所用的术语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审计程序”一词指的是“审计方法”,不是通常理解的“审计过程”或者“审计步骤”;“审计范围”一词指的是审计程序的总和,不是被审计对象的广度等。很多短语与句子无法区分,如“利用专家(其他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律师等)的工作”、“与治理层沟通”、“重要性”、“与管理层讨论(沟通)”、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职业行为”、审计目标中的“截止”、审计行为的“应有的关注”、审计目标实现过程的“计划审计工作”等似乎都没有表达完整的句子,缺乏某种句子成分或者改变了词性。 许多执业准则的标题用的就是这些类似于短语的表达方式,没有主语也没有介词,类似名词又有些像动词,中国人读起来不知所云。除此之外,还有“比较数据”(1511号)、“期后事项”(1332号)、“关联方”(1323号)、“持续经营”(1324号)等,还有一些准则以“对……的考虑”来命名等,这种表达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以把握其确切意思。也许由于审计课程的不成熟性,审计教材的结构编排(也是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编排)以及语言的衔接也很生硬、松散,类似英语著作的表达方法,让人感觉章节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如有的教材在“计划审计工作”后就是“风险评估”,还有一些准则的一些概念缺乏解释和定义,如执业准则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测试”是什么?“测试方法”又是什么?它们与审计有什么关系?这一些问题在此之前都没有界定,让初学者摸不着头脑。 要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短语(句子)、段落、章节,首先需要经历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但是,这些运用英语表达习惯定义的概念和短语在学完以后也会让人感到其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和明晰性,从而具有可操作性,使得整个《审计学》(整个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内容前后基本衔接、内在一致,比较接近一门成熟的科学,在实践中能够应用。 二、对《审计学》特色和属性的初步判断 《审计学》不同于《会计学》,财务会计学科和财务会计准则从“假设→一般原则→具体准则”具有比较严密的理论和概念体系,有自己完整系统的专业术语和方法体系。《审计学》还不太成熟,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严密的体系,很零散,许多行为准则不够明确具体,还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再加上大多数准则都是结论性的,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与其他内容也没有推理关系。《审计学》也不像人文学科有自己的叙事结构。 笔者认为,准则的很多规范都直接来自于实践经验,是经验的理性化,这些经验自然也有行为学和心理学的依据,或者与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是一致的,如“关注”、“考虑”、“利用专家的工作”、监盘现金的时候应该同时、突击盘点,监盘存货时应该历经观察现场、问卷调查、观察盘点过程、抽查等若干步骤,遇到特殊情况时如何处理等条文都是指导CPA怎么做的规定,这与会计准则显然不同。会计准则主要是指导会计人员如何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书面作业的规定,没有多少行为学意义上的规范,不需要考虑人的因素,因为会计大部分的工作都是信息处理,而CPA很多工作是外勤活动,这些活动又很复杂,涉及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审计准则更多是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和指导。 由于活动和行为的多样性,这些规范的形成显然也需要多学科知识的配合。事实上,审计从其他领域吸收了很多理论和方法:如CPA查账、调账(表)需要大量比较精深的财务会计知识,审计理论要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理论等,审计证据的性质、审计意见的形成依赖于认识理论,审计测试和抽样以概率统计为基础,对公允的描述沿用了会计原则、财务分析和沟通理论,应有的审计关注体现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审计的各种行为与心理学的结论相符合。与其说《审计学》是各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倒不如说《审计学》最终是审计实践经验的总结更加准确。也正因为审计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才综合了其他很多学科甚至涉及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几乎所有大门类学科的知识。笔者完全同意国家审计署石爱中博士的观点:审计是一门应用科学、审计是边缘学科,审计具有理性特征、审计是一种行为、审计学具有经验特征。所以,《审计学》就是实践上如何做的学科。面对复杂多变的审计环境,为什么这么做而不那么做呢?没有推理,甚至也没有解释,有的就是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以及部分借用了数学和统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