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在央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苏黄兵,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

原文出处:
区域金融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绩效审计的目的是审查受托管理责任,确定被审计对象的管理是否有效,审计重点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有效开展绩效审计是加强内部控制监督的一个重要手段,应将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活动和整体活动有机整合,全方位、全过程地把握活动的绩效。(如图所示)

      绩效评估程序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

      

      (一)实施绩效评估程序

      绩效审计,首先需要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所处的环境进行充分分析,了解被审计对象为实现其目标所制定的总体战略;其次要分析内部管理环节;最后要利用职业判断对绩效进行评估,确定其绩效。对于央行来说,绩效评估环节应重点了解其总体管理情况、组织机构、政策制定与执行、组织运作与效能、资源利用与管理等;设计绩效评估程序,从预备性调查开始,通过绩效分析评估,确定每个审计目标的控制或实质性测试的方法。绩效评估可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战略系统分析。绩效审计从被审计对象战略分析入手,运用“战略系统”的视角对被审计对象的绩效进行分析,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全方位,充分考虑影响业务管理活动绩效的各种因素,关注各类资金的绩效,还要结合政策制定与执行、组织运作与效能、资源利用与管理等方面情况,综合评价组织活动绩效状况;二是注重全过程,对组织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进行绩效评价。

      审计人员在进行战略系统分析时,首先要根据行业的特殊环境并结合当前的形势进行;其次要通过查看审计工作底稿、内外部文件、会议记录、内部政策文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流程等途径获取与被审计对象有关信息,通过对被审计对象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分析和发现。在进行绩效分析评估时,审计人员要充分考虑被审计对象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2.管理环节分析。审计人员要依据战略分析中识别出的重大战略和类别确定关键环节,收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对影响被审计对象目标实现的关键管理环节逐一进行分析。通过测试现有管理政策、程序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确定哪些管理在现有控制框架下得到应用,利用职业判断对其管理手段进行评估。在评估策略时,充分利用其现有的管理系统的海量信息,确定评价其管理采用的方法、依据、标准来源是否合理,数据是否真实。对一些关键管理环节、敏感环节进行业务流程追踪、数据采集分析,提高工作效率。

      (二)制定审计计划,确定绩效审计项目

      内部审计在制定全年审计项目计划时,尽可能考虑并结合绩效评估的结果,在针对性的安排专项审计项目。比如,在人员分配上可以考虑被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分配一些更有经验或具备技能专长的人员参加审计小组,以加强对审计小组的专业督导。针对认定层次的管理评估,审计人员不但要根据绩效评估的水平设计相关审计程序,还必须考虑其绩效的管理手段、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因素,从而确定每个审计目标的控制性测试或实质性测试方法。在评估项目风险、分析项目增值、预计项目成本的基础上,把开展绩效审计的立足点、着力点与完善内部控制和提高管理效能结合,围绕央行履行管理职责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确定绩效审计项目。

      (三)确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以效率、效能和效果评估为重心研究制定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制订环节,要认真搞好审前调查研究,做好业务数据分析,制订周密的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从政策传达贯彻、组织监督管理、内部控制、业务管理和考核评比等方面设置评价指标,并以权重突出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性、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性和系统运行效率、金融服务效果等方面。

      (四)加强现场审计,增强评价的全面性、针对性及有效性

      为了合理确定审计检查范围,保证抽查的样本量足以支持审计结论,现场审计严格按照抽样原则调阅有关文件资料和凭证,采取查阅资料、作业跟踪、调查问卷、定量测评与定性分析等多种审计方式,取得充分、可靠的证据资料。通过抽样统计、比率计算等数理方法对量化指标值进行计算和分析,重点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业务流程设置和人员配置的合理性、业务处理以及信息系统管理与运行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等。一是将实际指标与计划和上期指标进行对比,综合分析评价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提示实际工作效果、效率与预期目标的差异;二通过对目标合理性、质量管理、服务绩效等方面的定性分析,评价相关管理制度有效性及服务效果情况,评价业务量与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三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对外部调查满意度等指标的定量计算和分析,了解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五)客观、合理地确定绩效等级

      首先,针对工作绩效和风险漏洞等,运用统计抽样分析理论,从样本合规率推断分析整体业务合规性,判定整体风险程度和绩效水平,客观、合理确定绩效等级,绩效等级可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其次,利用表格分析、简化报告。针对绩效审计涉及的内容及数据较多的情况,在审计分析中大量引入业务量统计表、岗位人员情况表、差错率表等;同时,审计评价应用表格的形式简洁明了地突出重点关注的内容和需要说明的特殊事项。第三,对绩效评价、问题定性、原因分析和改进建议均注重从管理效能的视角出发,侧重于金融服务效能的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对外服务手段、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关注合规低效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