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规模投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大规模投资项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外部效益明显。大规模投资项目涉及的领域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共同需要,具有联合消费、共同受益的特征,表现出一定公共物品的属性。二是建设周期长。三是规模大,不以营利为目的。针对这些特点,在构建大规模投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评价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前瞻性。大规模投资既会影响特定区域范围内的资金拉动效应,也会影响该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速度。因此,大规模投资计划绩效审计评价对象不仅包括政府部门及其所属单位,而且包括具体项目单位。评价内容既包括政府部门管理活动,也包括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包括投资资金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内容。 (二)评价标准具有综合性。大规模投资计划绩效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衡量经济效益要用价值指标,而衡量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则难用具体数量简单概括,需要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结合起来进行评价。 (三)绩效评价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一般而言,大规模投资计划建设周期长,计划绩效往往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逐渐表现出来。因此,评价计划绩效情况如果仅评价当期直接绩效,不关注后期绩效,容易导致评价结论片面性。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有必要进行追踪评价,持续评价大规模投资计划绩效情况。 (四)评价方法具有灵活性。评价计划绩效情况,可以采用传统的、通用的评价财务指标方法,也可采用因素分析法、公众投票法等。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灵活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 (五)评价结论具有建设性。大规模投资计划绩效评价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评价计划绩效情况最终目标还是为了揭示影响绩效发挥的因素,向项目管理单位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提高绩效水平。 二、构建大规模投资计划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大规模投资计划绩效审计评价是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从大规模投资计划单个项目、某一行政区乃至整个国家总体绩效情况等不同层面,客观评价大规模投资计划预期目标实现情况、项目实施效果、计划实施效果、项目管理情况及项目可持续状况等。大规模投资计划绩效审计评价应注重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既要从微观层面评价单个项目绩效情况,又要从宏观层面评价计划对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的影响。 (一)大规模投资计划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分类 大规模投资计划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分为关联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合规性六类指标。 关联性主要评价项目选择与国家产业政策、部门相关政策及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一致程度,重点关注各级地方政府参与程度,是否制定了大规模投资计划贯彻落实方案、项目管理制度等。 经济性主要关注大规模投资计划项目立项决策科学性和项目执行中是否存在损失浪费问题两个方面:一是关注项目决策过程,评价项目决策科学合理性;二是关注项目执行过程,评价项目执行的经济性,关注是否因建设程序不合规、项目支出不合理导致投入增加问题。 效率性主要关注实施大规模投资计划产生结果与投入资金之间的关系,是否以最小投入取得一定产出或者以一定投入取得最大产出,计划支出是否讲究效率。 效果性主要关注大规模投资计划单个项目预期目标实现程度和实际产生效果,以及大规模投资计划总体预期目标实现情况。 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评价大规模投资计划单个项目建成后的管理情况、运营资金积累情况、项目盈利情况,以及影响项目效益持续发挥的因素。 合规性主要关注大规模投资计划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 (二)单个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关联性指标 与国家发展政策相关性。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价项目与国家发展规划、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政策的相关程度。 与产业发展政策相关性。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价该项目是否与国家产业调整、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政策的相关程度。 与地区发展需求相关性。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地方经济发展规划评价该项目在地方发展规划中的优先程度,主要关注该项目建设是否能够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2.经济性指标 项目立项科学性。评价项目立项依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有关预测是否客观可行,项目审批是否符合规定程序,是否存在利用已经完工项目重复申报、编制虚假材料申报、同一项目重复申报等方式套取政府补助性资金问题。 项目支出节约(超支)率。该指标反映项目建成后实际支出与计划支出的对比关系,关注项目是否达到支出最小化。该指标为正,表明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项目支出经济,指标越大,经济性越好;该指标为负,表明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支出不经济,指标绝对值越大,越不经济。计算公式为:
资金损失浪费率。该指标反映由于项目决策失误导致建成后部分设备不适用、支出控制不严造成不合理支出增加、管理不善造成材料损失浪费等问题的金额占项目实际支出总额的比例。计算公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