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建交的历史考察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国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当代中国史专业硕士生;高广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生,北京 102488

原文出处:
党史研究与教学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政府内部在是否早日承认新中国的问题上发生了意见分歧,分为针锋相对的两派。经过激烈的争论,印度政府终于在1949年12月30日承认了新中国。然而,由于印度政府受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并想继续保留在西藏的特权,中印双方的建交谈判准备工作进展迟缓。双方经过一番利益博弈后,终于开启了建交谈判进程。在印度默认新中国谈判建交原则的前提下,中印谈判进展较为顺利,两国于1950年4月1日实现建交。本文根据外交部解密的有关档案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了梳理、分析。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1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8(2011)03-0039-07

      中印建交是新中国同非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第一次成功实践。它不仅使谈判建交的原则得以实施,而且还具体体现了新中国“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现实启示。然而,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近几年的一些研究成果对此有所分析,但研究的深入程度不够。①近期,外交部解密的有关中印建交的档案为深度透视中印建交的历史过程拓展了空间。本文试图根据相关档案及近年出版的文献资料对中印建交的历史过程做简单的梳理、分析,以抛砖引玉,察往知来。

      一、犹豫抉择——在争论中决定率先承认新中国

      1948年9月,辽沈战役的发动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大幕。中国革命胜利在望,这种形势引起了印度对华政策的重大调整,即由以前的中立改为与中共进行尝试接触。1948年10月5日,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的乔冠华曾就印度大使馆参赞伊思迈尔前来解放区的意愿向中共中央发电请示,电文称,“印度大使馆一等参赞伊思迈尔,近托人来港打听我方对于印度方面派人至解放区之态度,伊氏望能进解放区,为将来解放区与印度建立外交关系打一基础。”②由此可见,印度此时已在考虑与将要取得全国政权的中共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总统府。国民政府余下人员南撤广州,印度驻中国大使馆并没有跟随其后,反而将使馆人员及财产造册送人民政府备案。这表明印度政府对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倾向性。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政府内部在是否早日承认新中国的问题上出现了政策分歧。以尼赫鲁、印度驻国民政府大使潘尼迦为代表的早日承认派和以副总理帕特尔③、总督拉贾戈帕拉查里为代表的等待观望派意见不一,针锋相对。经过激烈的争论,两派终于达成一致:准备早日承认新中国。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派意见的对立?又是什么原因促成两派意见最终达成一致的呢?

      原来,中共对印度政府的态度、美国对印度的政策、印度对国内共产党力量发展的忧虑及印度对自身英联邦成员的顾虑导致了印度政府内部意见的分歧。

      第一,中共对印度政府的消极看法。印度国大党是从英印政府手中以和平移交的方式取得的政权,中共对此持怀疑态度,并对印度政权性质提出了批评,认为,印度仅仅获得自治地位,还不是正式的充分意义上的独立,谴责印度资产阶级是帝国主义的傀儡,④甚至把尼赫鲁描绘成“民族独立运动的叛徒”、“破坏人民解放运动的恶棍”、“帝国主义的忠实奴仆”。⑤针对这些批评,一些印度领导人心中自然会有自己的考虑,他们认为,作为“帝国主义的合作者”不应该较早地与新中国建交。

      第二,美国有利用印度遏制新中国的企图。在遏制新中国的问题上,美国曾设想由印度出面,组成包括亚洲国家和英美法荷澳等国家在内的联盟,共同构成封锁新中国的包围圈。美国企图把印度纳入其遏制新中国的战略考虑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以帕特尔为首的右翼势力。

      第三,印度对国内共产党力量发展的忧虑。印度独立后,印度共产党的力量遭到排挤与打击,被迫转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反对国大党政权。1948年至1951年,印共在印度南部的特伦甘纳领导农民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农民政权,从而掀起了印共领导下的第一次农民运动的高潮。情势的发展引起了国大党的极大忧虑。当时,印度共产党直接与国外共产党取得联系或获得国外武器书籍方面有难度,但“他们将获得相对较容易的途径与中国共产党人联系,并通过他们与其他外国共产党保持联系”,⑥因此,印度政府必须处理好与中国政府的关系。早日承认新中国,与新中国建交,可以减轻、甚至避免中共对印度政府镇压国内共产党人的责备。

      第四,印度欲奉行有别于英联邦的独立的外交政策。以尼赫鲁为首的早日承认派认为,印度政府对中共执掌的政权应该“承认、鉴别和对待”。既然中共领导的新政府已实际统治了大陆,且很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政府就应该“承认这个新政府,并同意交换外交使节”。⑦尼赫鲁还强调说,“(印度)在英联邦国家之后再承认中国新政权肯定是有害的,它意味着我们没有自己的政策,而是唯其他国家马首是瞻”。⑧这说明,早日承认派在承认新中国的政策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态度,他们认为,由于英联邦成员身份的限制,印度政府必须采取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才能体现自身的独立自主性。

      真理愈辩愈明,情势出现了转机。1949年尼赫鲁访美无果和英联邦会议的召开促使印度政府内部两派在早日承认新中国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第一,尼赫鲁访美无果而终。1949年10月11日至11月17日,尼赫鲁受邀访问美国。针对尼赫鲁提出的在经济上美国援助印度的问题,美国却附加了与西方国家结盟、延迟承认新中国等政治条件。这对奉行和平、中立、不结盟政策的印度政府来说,显然无法接受。美国政府对此大失所望,不仅拒绝了印度的种种请求,而且还对印度政府的态度变得冷漠起来。事实教育了印度右翼势力,国内要求跟随美国的声音开始变得软弱无力。尼赫鲁结束访美后的11月22日,印度政府向美国发出了准备在年内承认新中国的通知。

      第二,新加坡会议的影响。1949年11月,英联邦国家在新加坡召开会议。会议就早日承认新中国的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从东南亚和南亚的形势来看,越早承认越好,至迟不应晚于今年年底。在英联邦国家中,印度对早日承认持肯定态度,但又不想让英国首当其冲。⑨12月16日,英国政府密电各英联邦成员国:将在来年的1月2日(后改为1月6日)承认新中国。当缅甸发现英国和印度有些拖延时间后,再也等不及了,就先于同日承认了新中国。此时,印度认为不能再犹豫和等待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