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为什么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个城市社会史的考察

作 者:

作者简介:
熊月之(1949-),男,江苏省淮阴市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上海市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研究,上海 200020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1921年以前,在上海城区中,较之公共租界、华界南市与闸北,法租界在城市化进程中占有后发优势。1914年,法租界面积大扩张、城墙拆除、洋泾浜填平,使得法租界与城厢内外、公共租界连成一片;法租界城区规划严格,环境幽雅,人口密度低,地价便宜;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政治上也比较安全。这样,法租界便获得空前发展机会,成为对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国民党政治精英包括孙中山、章太炎、李书城等集中居住在这里;宣传社会主义的文化精英,包括中共“一大”实际筹备人陈独秀、李汉俊、李达也集中居住在这里。法租界俄侨众多的特点,也为帮助中共“一大”举行的吴廷康、马林、尼科尔斯基等外国人活动提供了方便。这些因素集合在一起,使得法租界成为中共“一大”举行的比较理想的场所。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1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1)03-0115-10

      如果有人问,中共“一大”为什么会在上海举行?或者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在上海诞生?那么,每一个中学生都能回答。因为,中学教科书里都会说到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大本营、是马克思主义宣传基地等等。但如果有人问,上海有公共租界、法租界与华界,为什么中共“一大”不是选在其他区域而是选在法租界举行?那就不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了。

      本来,一个会议在某一个地方举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一定具有必然性。但是,考虑到那时上海城市特殊的政治格局与特定的区域功能,像中共“一大”这样的会议选在法租界举行,还是有某种必然性的。分析这种必然性,有助于理解中共早期党员的成分,有助于理解中共早期组织活动特点,有助于理解上海这座城市在中共创建过程中的特殊意义。

      一、中共“一大”究竟是由哪些人在筹办

      中共“一大”的举行,有远因,有近因。远因是自鸦片战争以后,中西会面、交手,中国屡战屡败,割地赔款,中国的积贫积弱暴露无遗,有识之士历经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努力,成效不大;特别是民国建立以后,有“共和”之名而无其实,社会依然黑暗——贫穷、落后、独裁、卖国,中国国际地位继续下滑,一些志士仁人要为国家谋求新的出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近因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北洋政府统治下的北京,政治环境恶劣,爱国人士纷纷南下。1920年初,陈独秀返回上海,将《新青年》迁回上海,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中共上海发起组,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将建党事宜提上议事日程。

      中共“一大”的筹办,核心人物有三:陈独秀、李汉俊与李达。三人都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三人中,陈独秀(1879-1942)与上海渊源最深。这位安徽人1903年已经在上海居住过,与章士钊等人编辑《国民日日报》,鼓吹反清革命。此报风行一时,被称为“《苏报》第二”。那时,他住在公共租界新马路梅福里(今黄河路125弄)。《国民日日报》自1903年8月7日创办,至12月初停刊,历时四个月,陈独秀一直参与其事,发表诗文、译作多篇。1904年,陈独秀主要在安徽活动,往来于沪皖之间,秋天又在上海住了一个多月,参加革命活动。①1905年以后,陈主要在安徽、日本活动。1913年8月,因在安徽参与反袁斗争,遭通缉,逃到上海,闭门读书,以编辑为生。这次在上海又住了几个月,随后去了日本。1915年6月中旬,他从日本回到上海,住法租界嵩山路南口吉益里21号②,随后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此后直到1917年1月,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他都住在这里。1920年1月29日,陈独秀再返上海,住老渔阳里2号,以后的历史就是世人所熟知的了。陈独秀对上海社会相当熟悉,曾在《新青年》上发表《上海社会》、《再论上海社会》、《三论上海社会》、《四论上海社会》,对上海社会进行深刻剖析。

      李汉俊(1890-1927),湖北潜江人,1904年在中学时代便留学日本。1918年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到武汉。1919年到上海,参加《星期评论》撰稿与编辑,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参与上海发起组工作,并到工厂发动工人运动。陈独秀赴广州后,代理上海发起组书记,与陈望道一起主编《新青年》。那时,李汉俊在上海发起组地位仅次于陈独秀。③1921年春,因与陈独秀在关于党的组织形式问题上发生分歧,不满意陈的专断作风,愤而辞去上海发起组代理书记职务,交由李达接任,但仍参与组党建党工作。他通晓日、德、英、法四国语言,从1919年到1921年,在《星期评论》、《觉悟》(《民国日报》副刊)、《建设》等杂志上,发表文章、译文九十余篇,其理论素养为学界公认。④

      李达(1890-1966),湖南零陵人,1913年、1917年两度留学日本,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研读并向国内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1918年5月,参与留学生组织的“留日学生救国团”回国请愿,以上海为大本营,派代表到北京各地进行宣传、联络。⑤请愿没有达到目的,但这次行动让李达下定了走俄国人道路的决心。李达在这年6月回到日本,更加努力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他从日本回到上海,访问了陈独秀,得知陈独秀、李汉俊等正在准备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遂参与其事,并住入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1920年11月,党的上海发起组创办了《共产党》月刊,李达任主编。

      三个人中,按照陈独秀当时的声望,在建党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在上海发起组中的地位,以及对上海社会的了解,他如果在上海,中共“一大”的会议选址,一定会主要听从他的意见。但是,他在1920年12月就去了广东,其意见就只能供作参考了。二李相比较,李汉俊在上海时间更长,对上海的情况应比李达更熟。但是,李达夫人王会悟,在五四运动以后即从浙江来到上海,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交游甚广,对上海社会相当熟悉。这样,论在上海人脉资源,二李不相上下。

      学术界研究成果表明,中共“一大”的实际筹办,是在共产国际和远东书记处派遣的马林与苏俄情报人员尼科尔斯基⑥1921年6月初到达上海以后仓促启动的,“他们到上海后,就立即督促召开党的代表大会”。那时,上海的李汉俊、李达经与在广州的陈独秀联系之后,于6月中旬决定在上海召开大会,时间预定为7月20日,向各地组织发出了通知。6月底,接到通知的各地代表陆续前来上海。由于部分代表未能如期抵沪,为了等待他们,会议开始时间比预定推迟了三天,到7月23日才开幕。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