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军重要人物研究述评(下)

作 者:

作者简介:
董汉河(1945-),男,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从事西路军研究。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兰州 730070

原文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西路军人物研究是西路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近三十多年来成绩显著,也存在明显的缺憾。研究内容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要人物研究;二是一般人物研究。重要人物主要指对西路军的行动和营救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包括中共中央领导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委员、军级干部及成绩显著的营救人员;一般人物包括师团级干部及其以下的各级指战员、流落各地的西路军老战士,也涉及极少的有变节行为者。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1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1)02-0098-05

      西路军人物研究是西路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有学术价值、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一是可为西路军和党史、军史及甘肃地方革命史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性资料;二是有助于丰富、充实红军革命精神的内涵;三是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认识革命历史和个人经历的复杂性,受到启迪,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上,可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具体可靠的史料,为相关纪念场馆提供帮助,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并满足西路军将士后代及各地群众的殷切期望,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七、张国焘与西路军关系之研究

      这是西路军研究的焦点之一,其中也有难点,总体上可概括为两大观点:一是传统的张国焘路线论;二是新时期以来被多数人认同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论。两大观点又各自衍生出一些次生观点,程度不同地体现出某些区别和差异。

      (一)张国焘路线论。将西路军和张国焘路线捆在一起,从1937年3月开始,到1980年代初,一直占统治地位,此后日渐衰弱,又衍生出某些次生观点,但至今仍有少数人坚持。

      1.“没有克服张国焘路线”和“国焘路线的最后破产”说。前者是1937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中的话,原文是:“西路军向甘北前进与西路军严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克服张国焘路线。”后者则是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的话,原文是:“红四方面军的西路军在黄河以西的失败宣告了国焘路线的破产。”这是张国焘路线论的总根源,因为出自中央政治局的决定和领袖笔下,影响深广,并不断衍生出或轻或重的次生观点。首先遵照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作批判的,是曾接任西路军9军参谋长的李聚奎。他,西路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不是由于军事力量不够,而是由于政治路线错误,与一贯的退却路线及军阀主义的单纯军事观点”(33)。接着遵照中央政治局的决定进行检讨的是陈昌浩。他在1937年9-10月间写的两份关于西路军的检讨充满矛盾,先是强调西路军的行动是在中央指示下的,后又承认:“西路军失败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克服国焘路线,没有在基本上执行中央路线。”新时期以来,一直坚守这一观点的是贵州师范大学的孙焕臻教授。他先是发表《关于西路军的几个问题》,认为1937年3月31日中央政治局对西路军所作的“结论是客观公正的,也是符合史实的”,“是真正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并从“西路军的由来”、“西路军失败经过”、“关于战略方向的选择”三个方面作了阐释(34);九年后又对《毛泽东选集》第二版一条关于西路军的注释作了辨析,认为应恢复第一版对西路军的政治结论(35)。张国焘则承认,他主张“移到兰州以西的河西走廊地带,以新疆为后方”的“西进计划”,“如果我们能实现西进计划,与陕北同志暂时保持相当距离,无形中就让时间来冲淡彼此间的隔阂。因此,我们便积极准备西进计划的进行”。“可是,后来的事实发展,这个计划没有实现,这是四方面军的失败,也是我的失败。”“当时我引咎自责,声言我应负担西路军失败的全部责任。我不愿诿过于人,只说一切错误都直接间接与我有关。”(36)这些话,成了新时期以来张国焘路线论者的重要依据。

      2.“擅自命令”说。张亦民先生认为,张国焘“擅自命令四方面军强渡黄河”,“擅自下令所属红军西渡黄河”(37)。持此说的还有史静波(38)和许宪章、孙克立(39)。史文说,“张国焘擅自命令三个军渡河”,“张国焘违抗党中央命令,并密令已渡过黄河的部队,继续西进;同时,还命令未渡河的红四军、红三十一军准备继续西渡”;“在张国焘的得力助手陈昌浩的领导下,将渡过河的部队改称西路军”。许文则说,“张国焘野心不死,仍然坚持分裂逃跑路线,企图在西北搞块地盘向中央闹独立”,“擅自命令红四方面军强渡黄河”。此说因无事实依据,当时就遭到丛进先生的据实批驳(40)。之后,此说便销声匿迹。

      3.“假借”“蒙骗”说,认为张国焘假借“打通国际路线”,建立根据地的名义,蒙骗西路军西渡黄河,西进河西走廊。此说最早出现在1950年代出版的回忆录《悲壮的历程》(41)和《气壮山河》(42)的前言中,没有论证,但影响很大。此后,许宪章等的《红西路军大事记》沿用此说,称张国焘“假借中央名义,欺骗广大指战员,提出建立“河西根据地”,“打通国际路线”,“背靠苏联”等主张。史静波的《红西路军大事记》也说,“张国焘借口执行中央《宁夏战役计划》,再次欺骗红军,叫嚷“建立河西根据地,打通国际路线,命令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2007年,耿仲琳老先生仍坚持类似的观点,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张国焘打着‘宁夏战役’的幌子,兜售其逃跑主义路线,对抗中央‘击破南敌’的正确决策,这才是历史的真相。”“毛主席和张国焘的路线是针锋相对的,同一时间、同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两条路线:毛主席‘停止南敌’,打,用‘打’来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张国焘‘全军西渡’,跑,盲目地‘跑’,结果葬送了两万红军。”(43)

      4.“西路军失败完全是张国焘路线造成”说。该说认为,“西路军的建立及西进决不是战略的组成部分,而是张国焘向西北退却的右倾机会主义的产物”,“西路军的失败完全是张国焘错误路线造成的”(44)。与此说接近的说法还有两种,只是内容和程度有区别。一是程世才1945年写成的《关于西路军的材料》(以下简称“程文”),二是叶心瑜1981年11月28日写成的《西路军问题选编》(45)(以下简称“叶文”)。程文认为:“张国焘的机会主义路线产生西路军的失败”;“当时的直接领导者陈昌浩的个人英雄主义,算是彻底的执行了国焘路线”。值得注意的是,除此之外,程文还讲了具体的主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军事指导上的毛病”,“军事方针是与敌人决战的方针”;指挥上的毛病:“兵力过于分散”;“政策上的错误”,如讲统战是与敌人妥协,没有正确实行回民政策,没有做群众工作。客观原因是:“我方无根据地作战”,只有消耗,无补充;敌是骑兵,我是步兵,作战没有经验;地形不利;气候上也有关系。这些是有参考价值和可取之处的。叶文认为:“西路军西渡黄河是继续执行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结果,西路军的惨败宣告了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最后破产。”这里虽未提路线,只说“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程度似有减轻,但实质是一样的。叶文较长,共有6万余字,摘录梳理了大量的文献和参考资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基础;但问题有三:一是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大都摘录那些有利于往张国焘路线上靠的文献资料,有先入为主之嫌;二是在有些材料后面加的按语或解释,显得牵强或片面,加之没有从宏观上各方面联系起来的分析,就更显片面;三是根据仍不全面,如共产国际对西路军重大影响,1937年3月批判张国焘路线相关情况的根据,就没有选编,对陈昌浩1937年秋写的两份关于西路军失败的报告,选编不全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