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与南京大屠杀

作 者:

作者简介:
袁志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员 南京 210017

原文出处:
学海·南京大屠杀史研究

内容提要:

侵华日军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中,无数女性遭到了残忍的杀害和强奸、轮奸、凌辱,数以万计的青壮年男性遭到屠杀,母亲失去了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这场战争给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们更是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以至于在战争结束后的很长岁月里,战争的创伤久久不能被抚平。通过对南京大屠杀之前的有关报道、南京大屠杀期间有关受害的史料、幸存者口述史料等历史文献的梳理分析,对屠杀前后南京女性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女性在南京大屠杀中受到的种种伤害和这种伤害的长期延续,以期建构反映这场惨案对南京女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全息图”,揭示侵华日军在南京曾经犯下的罪恶滔天、罄竹难书的残暴兽行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1 年 04 期

字号:

      近些年来,南京大屠杀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成果颇丰,但对于以女性视角研究南京大屠杀来说尚显薄弱,有进一步深化开拓研究的必要。因此,通过对南京大屠杀之前的有关报道、南京大屠杀期间有关受害的史料、幸存者口述史料等历史文献的梳理分析,对屠杀前后南京女性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女性在南京大屠杀中受到的种种伤害和这种伤害的长期延续,以期建构反映这场惨案对南京女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全息图”,揭示侵华日军在南京曾经犯下的罪恶滔天、罄竹难书的残暴兽行,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学术价值。

      一

      国民政府自1927年建都南京后,南京市的城市建设、市民生活、社会风貌等方面逐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社会风气、市民精神生活建设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南京本地人的生活是非常引为舒适的”。①曾经生活在南京的外籍人士把南京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城市之一”,这其中的美不仅仅有南京这座城市的名胜古迹所彰显出来的深厚文化底蕴,更有南京人的淳朴风尚。

      建都之后,南京市政府曾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改善南京市容、市政,提高百姓生活质量,这表现在增加中小学校教育,推行了新生活运动和国民军事训练,厉禁了烟毒,提倡使用国货,创办了集团结婚等等。②还针对普通民众家庭妇女或者文盲,开设了各种各样的补习学校,定期调查南京市文盲人数和名单,由社会局来安排开展强迫教育,以此提高南京市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如1937年7月,根据首都警察厅的调查,南京市成年文盲统计男女共计91000余人,其中女性16周岁以上40周岁以下的共计53969人。这些调查数字将递交给社会局,为开展强迫教育做准备。③为了给家庭妇女提供学习和训练的机会,南京市还专门开办了妇女职业补习学校。位于南京估衣廊59号的新妇女职业补习学校在《中央日报》(1937年7月29日)上刊登了该学校的秋季招生广告。这所学校是专门为失学妇女(不限年龄及文化程度)提供文化知识学习、西装缝纫、编织等职业训练。④政府部门希望通过职业训练,培养妇女的生活职业技能,从而使广大妇女在寻求社会地位时获得更多的机遇。通过上述举措以及后来的实施效果来看,这种强迫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知识水平、职业补习学校的职业训练,也为广大家庭妇女的就业和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出路,对南京女性的教育、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活跃在南京的女性群体社会组织广泛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女性的生活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作用。这些妇女组织的活动主要集中在研究妇女问题,促进妇女并革新妇女生活,积极引导妇女参加政治及社会活动,唤起女性意识,促进女性解放,同时围绕妇女的日常生活、保婴经验、职业训练等方面,积极开展了许多具体的活动。如南京妇女文化促进会为解决妇女走出家庭的后顾之忧,创办了南京第一托儿所,对妇女回家等论调开展斗争等。首都女子学术研究会从事妇女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曾组织二十多名妇女学习驾驶汽车和射击,以增进妇女的军事知识技能。⑤南京妇女工作委员会积极建造妇女俱乐部,使更多的妇女参与体育运动。首都女子学术研究会所办之俄文班在中山路韩家巷和众汽车公司楼上分初高级两班,报名入学者极为踊跃。妇女会设立了女佣训练班,招收女佣施以相当训练,婢使工作。⑥为了方便各社会各界妇女锻炼体魄,藉养联络感情,妇女会还在中山路厚载巷该会基地上,开建网球场两座,并于1937年5月13日举行了开幕礼。⑦

      南京的一些报纸还专门开辟了有关妇女问题的专栏,刊登文章希望通过宣传唤起女性的解放意识。《中央日报》上专门开辟了《妇女与家庭》专版,刊登了一些关于女性生活、家庭与婚姻等方面的文章。如徐若萍撰写的《我对家庭的一点意见》一文中,她反对将女子天生看成是为烧茶、煮饭、养小孩、喂老母猪而生的,认为女子离不开家庭但也绝对不能做家庭的奴隶。⑧《新民报》开设的“新妇女”专栏,经常会刊发宣扬“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文章及评论。文章中提出,妇女如果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家务事不应成为妇女社会发展的障碍物,应该详细分工,男女共同担负家庭责任。完善儿童公共教育的相关设施,使得妇女从照顾孩子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工作和社会活动。此外还要保障妇女工作的权益,不受经营者的欺骗。⑨

      的确,新生活运动的开展对南京女性的生活起到了较大的影响。当然,由于特殊的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局限,新生活运动在某些方面有其不足之处甚至是缺陷,但无论如何,在规范日常生活礼仪等方面的的确确影响了南京女性及其生活方式。如在家庭生活方面,新生活运动委员会倡导妇女要改正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家庭要有正常的娱乐,家庭经济管理之合理化,烹饪方法之改进,提倡妇女进行缝纫之手工艺的学习和运用,从医学的角度教导广大孕妇在孕期、生产之后如何讲究卫生,如何哺乳,家庭妇女如何教养子女等等。而在女性社会活动方面,新生活运动则倡导组织看护训练班、参加防疫救灾运动、参加赈灾募捐运动、提倡女子储蓄合作制度、办理女子识字班、半日学校、夜校、开办妇女佣工训练班、设立妇女职业介绍所、提倡集团婚礼、提倡剪鬓放足⑩等等。

      此外,随着民国时期南京家庭的变革,南京妇女地位得到逐步提升。最为明显的一个典型体现是,南京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中心。所以,女性不再是束缚于家庭中的仆役,她们在接受更多教育的情况下走出家庭,选择自己的职业。其中,女大学生的自立意识更为强烈。如民国初期,南京女性多从事教育、医务、做工、帮佣、裁缝、小贩等工作,而到1920年末,妇女已开始步入南京商界、政界、新闻界、律师界,职业女性成为南京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妇女在经济上的独立提高了其在南京家庭中的地位,对丈夫的依赖性大为减弱。(11)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京妇女的生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时候,前面提到的南京妇女组织的活动主要围绕唤起广大妇女的抗战意识。在她们的宣传调动下,南京女性纷纷为抗战竭尽所能,如住中山门外苜蓿园四十号的桂林女子易和馨,由于愤怒暴日横行,毅然前往首都各界抗敌后援会报名,志愿牺牲一切赴前方杀敌或担任救护工作,并以本人在民国十一年九月间与爱人的结婚金戒一对,捐赠后援会,以资慰劳前方战士(12)。女佣徐妈、李妈等将自己数月辛苦赚的工资,捐献以期慰劳空军将士,鼓励将士们奋勇保国,让他们能永远过上“太平生活”(13)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