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记忆南京大屠杀

——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的学术对话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连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教授

原文出处:
抗日战争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1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10年1月,历经三年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正式向社会公布,引起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内容自中日共同历史研究项目启动以来,一直是学界和媒体报道、讨论的焦点,笔者作为中方外部执笔人承担撰写中方报告中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参加了多次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的研讨会议,现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研讨情况作一简述,并结合自身研究谈几点个人观察与感想。由于囿于个人观察和笔录,其阐述或挂一漏万,或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 南京大屠杀: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的关键词

      在中日两国领导人的推动下,2006年12月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正式启动。根据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研究商定,中日共同历史分为古代与中世纪史、近现代史两个组开展共同研究。近现代史组以1931年到1945年的战争为界,确定了战前、战争中与战后三个历史阶段,每一阶段按时间顺序分设三个时期,分三部九章撰写论文。为了使中日双方学者围绕同一时期的研究内容大体对称,双方学者共同确定了每一时期若干重要的、必须涉及的问题点即关键词,要求双方的论文必须包括对这些关键词的论述。考虑到两国学者对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的认识可能存在分歧甚至是较大差异,双方确定先由中日双方学者围绕各个时期以各自视角分别撰写论文,然后双方对论文进行对照比较,互相交换意见,进行充分讨论。在接受了认为妥当的对方意见并修改后,仍然以双方论文并存的形式发表。即采取的研究原则是“同一题目,交换意见,充分讨论,各自表述”。①

      南京大屠杀是中日双方委员共同商定的关键词,作为第二部(从1931年到1945年战争时期)第二章(从1937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日共同历史中的必须论述的内容。中方研究报告第二部分第二章由《抗日战争研究》执行主编荣维木研究员主持,笔者作为外部邀请的执笔人承担南京大屠杀关键词的论述。中方研究报告书第二章的题目为《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与中国的全面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是该章第一节《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中第四目的标题。其内容包括:日军向南京进攻和南京保卫战的简况、日军对俘虏和青壮年男子的屠杀、日军在南京近郊农村对平民的屠杀、日军对妇女的性暴力、日军在南京大肆掠夺和焚烧的罪行、战时国际舆论谴责与日军掩盖真相、战后审判及受害数字。该目重在揭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包括注释内容在内共3000余字。

      日方研究报告与此相对应部分由筑波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波多野澄雄教授和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战史部第一战史研究室庄司润一郎研究员共同担任,南京大屠杀部分由庄司润一郎研究员执笔。2008年1月,庄司润一郎先生曾专程前往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南京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有关南京大屠杀研究专家进行交流。日方报告书第二章题目为《日中战争——日军侵略与中国抗战》,其第一节标题为《卢沟桥事件的发生与扩大为全面战争》,该节第四目题目是《攻占南京与南京大屠杀事件》,其报告内容主要有:日军进攻南京的复杂背景、中国守军不成功的防守与溃败、不同死亡数字及原因、日军军纪整顿、南京大屠杀原因分析。其字数(含注释)约2000字,重点论述了南京大屠杀的原因。

      上述研究报告虽然由各执笔人撰写,但经过双方委员和外部参加撰写人员的共同研讨,其修改后正式公布的研究报告事实上已成为集体共同的研究成果。关于南京大屠杀文本的讨论主要有两次会议,第一次是2008年3月14日至16日的日本鹿儿岛会议,第二次是同年5月5日至6日中国山东的济南会议。在会上,与会学者大都能冷静客观、真诚坦率地交换意见,纵有不同意见,其讨论甚至争论都能遵守学术规范,做到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两次会议之后,针对会议上对方委员提出的意见,双方既有坚持己见未作修改者,也有接受建议而作不同程度修改者,整个研讨过程极具学术理性。

      二 围绕中方文本的讨论与回应

      中方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本是在鹿儿岛会议前提交给日方委员的,因此,在2008年3月15日上午和下午的鹿儿岛会议上,日方委员围绕中方文本进行了讨论。在5月4日的济南会议上也有简要的讨论。归纳起来,日方委员在下面三个方面提出了讨论意见:

      一是关于日军处理俘虏的政策。中方文本在第二段专门讨论日军搜捕和屠杀俘虏的情况,其描述内容如下:

      在日本海军封锁长江南京江面后,中国守军大都未能突围而被俘。一些部队于是“基本上不实行俘虏政策”,大量中国军人被俘后均遭日军集体屠杀。据第十六师团中岛今朝吾师团长在12月13日的日记中说:“事后得知,仅佐佐木部队就处理掉约15000人,守备太平门的一名中队长处理了约1300人。在仙鹤门附近集结的约有七八千人。此外,还有人不断地前来投降……处理上述七八千人,需要有一个大壕,但很难找到。预定将其分成一两百人的小队,领到适当的地方加以处理。”②在攻占南京之后,日军仍然不断地集中屠杀俘虏,第十三师团的山田支队在日军举行入城式的前一天,在长江沿岸的幕府山脚下分批屠杀了约2万人。③从现已发现的日军南京战斗详报来看,其战果中大都列有具体的歼灭人数,但却很少有俘虏人数。在南京战役过程中,日军自上而下执行屠杀俘虏的政策无疑十分彻底。

      针对这段描述,日方委员认为:日军在进攻南京的过程中,日军方面并没有统一应对俘虏和制定有计划有组织的屠杀俘虏政策。因为没有统一的政策,因此,各个部队则有屠杀或是释放等不同的做法。关于日军战斗详报中很少有俘虏人数问题,日方委员认为当时可能如果上报俘虏数字,就意味着要粮食,所以就释放或者没有报告,但这不等于俘虏全部被屠杀了,因此,日方委员认为没有上报俘虏人数就一定是屠杀的结论尚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