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61.5;D65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0)-07-0110-08 1950年6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李承晚伪军向北朝鲜发动全线进攻》的报道,发布了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6月27日,美国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随后,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给美国及其纠集的其他国家的侵朝军队披上“联合国军”的外衣,进一步扩大侵朝战争。三个多月后,为了反抗帝国主义者强加给朝鲜人民的侵略战争,中共中央决定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全国性的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群众运动随即展开,即抗美援朝运动。在这场运动的初期①,报刊媒体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拟以《人民日报》为例,对其宣传方式进行初步分析。 一、强调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为运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毛泽东一贯重视战争中政治动员的作用,他认为:“什么是政治动员呢?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②朝鲜战争的爆发及随后美国对我国领土主权的侵犯,迫使党在我国已经进入和平时期后决定出兵朝鲜,并通过宣传使全国人民明白中朝两国“唇亡齿寒”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要打仗”。 《人民日报》在宣传中主要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美国对台湾事务的无理干涉。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竟然开始强调所谓“台湾的战略地位”,并以武力干涉台湾事务。195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召开会议,正式批准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实行所谓“隔离”政策,并声称“台湾未来地位”未定③。对此,《人民日报》于6月29日发表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周恩来的声明,谴责“杜鲁门声明和美海军行动是对我武装侵略”,并宣布“我全体人民必将从美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随后,《人民日报》于7月3日发表《全国舆论痛斥杜鲁门挑衅》,摘录各地报纸言论,鲜明地将“朝鲜人民统一朝鲜”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联系起来。其中上海《大公报》评论道:朝鲜人民自己的事,应让朝鲜人民自己解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在中国主权之内,解放台湾是我们的事……④ 二是美军对我国东北中朝边境的侵犯。8月28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发外交部部长周恩来致联合国安理会主席马立克及秘书长赖伊的电文,抗议8月27日美机4次侵犯我东北领空,3次扫射,造成中国公民3死21伤,7辆车辆损失。⑤8月31日,该报报道了美机8月29日的又一次侵犯行为,并于次日详细地列举了遇难者名单。⑥后续还有采访受伤人员的报道,以及对扫射情状的细致描述。此类报道的突出特点是注重事实的描述,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如9月22日轰炸安东市详情:(美机)由东向西投弹12枚,共炸12个大坑,成左右交错状,弹坑直径6.9至16.6公尺不等,深3.6至5.7公尺不等……拾得之美机所投炸弹弹片上有“FUZE M161 AOP-30-35”,“FUZEM161 AOP-30-15-45”等字样。受伤者之血衣俱在,被炸伤之人员、马匹、弹坑和被震毁之房屋均已摄成照片。⑦报道揭露:弹片上的“FUZE”是美制炸弹信管之专称;“M161”是美造炸弹式样之专用代号……⑧ 对美军侵犯行为的揭露收到了较好的成效,群众中支持抗美援朝的呼声逐渐占据了《人民日报》的版面——劳动模范表示:“我们有信心有力量打败侵略者的挑衅”,同时呼吁“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团结起来,把美军从台湾和朝鲜的土地上和领海上轰出去”!⑨鸭绿江船员表示:美国帝国主义如不立即停止此种无理挑衅行为,并迅速撤退其侵略朝鲜的军队,我鸭绿江上民航运输的安全和数千船员及其家属的和平生活,均将受到影响⑩。《人民日报》的这种宣传方式之所以成效显著,是因为它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赴朝打击敌人联系了起来——朝鲜战火一时不熄,鸭绿江畔便无宁日,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的侵略。这样,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就得到了充分而有效的说明,而对“为什么要打仗”这个道理的宣传,是引导人民群众深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基础。 二、表现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树立支持抗美援朝的主导意见 1950年11月,《人民日报》拉开了对抗美援朝运动进行大规模宣传的帷幕。11月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用大于平常的字号刊载了《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誓以全力拥护全国人民的正义要求,拥护全国人民在志愿基础上为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任务而奋斗》(以下简称“《联合宣言》”),显示出了“抗美援朝”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这段时间对抗美援朝的报道十分密集,力度很大,彰显了主流媒体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量。这种力量源于媒介积累性(连续出版或播出)、无所不在、内容雷同等特点。《人民日报》很好地利用了这种优势,积极地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大量报道各地各界人士拥护抗美援朝的消息,努力促进支持抗美援朝的意见占据主导地位。比较突出的形式有两个: 第一,读者来信。1950年11月2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七封读者来信,报道的总题目是《不能坐视美帝扩大侵略!》。从这天起至11月8日,每天都有同样的专栏出现,即《坚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本报各地读者来信》。这个宣传方式同时出现在其他报纸媒体上:《工人日报》(11)11月4日起连续发表《各地劳模代表来信卫国保家有决心有行动》等读者来信汇编(12);《光明日报》(13)则有《抗美援朝卫国保家我们不能隔岸观火》,等等。(14)由此使支持出兵(当时尚未宣布已经赴朝,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消息是通过11月20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中国人民志愿部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意义》公开的)成为主导意见。 根据传播学理论,一般情况下,某人为了了解哪些观点是占优势或得到支持的,哪些是不占支配地位或是正在失去优势的,便会对他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如果他相信自己的观点属于后者,因为害怕孤立,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15)在各大报纸媒体对抗美援朝运动宣传的推动下,读者认定的“优势意见”是“支持抗美援朝”。因为在现代社会,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在这种“意见环境”的导向面前,即使某些人原本持有不同意见,此时也将倾向于放弃原有的态度,加入抗议、慰问的队伍之中。至少也要保持沉默,否则就有可能因为“单独持有”反对意见而“造成孤立”。(16)在此情况下,支持抗美援朝的群众运动显得更加强大,反过来又促使更多的反对者“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