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
陈鹤 翟亚柳 乔君,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党史资料编译管理处 北京 100080

原文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1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09年,在持续不减的中国研究热中,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外再次掀起了研究中国问题的高潮。由于国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60年研究成果数量增多,为此本文特设“关于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研究”专题,集中介绍此类研究成果,其他内容仍按中共党史分期进行梳理。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史研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史研究虽已不是国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但2009年仍有一些成果值得关注。资料方面出版了四卷本的《近现代中国百科全书》①、《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第五卷② 和《近现代中国历史辞典(1800—1949)》③ 等工具书;研究成果方面,既有反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历史的《友与敌: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系列20世纪中国史》④,也有反映专史研究的《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概念的起源》《1925—1930年莫斯科与中国共产主义力量的兴起:南昌起义与红色军队的诞生》《中国抗日军事史(1937—1945)》《中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古战场上的现代战争:美国军事技术和思想在中国内战中的扩散传播(1946—1949)》《混合的革命方式:山西昔阳县的合作社运动》⑤ 等论著。

      (一)关于五四运动与党的创建时期

      2009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不仅国内有相关学术纪念活动,国外学者对此也表现出一定的关注。5月20日,俄罗斯国家社会大学、俄中友协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联合举行纪念会,来自俄中两国10余位学者、官员在会上发言。远东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卡尔图诺娃研究了五四运动对当时联共(布)、共产国际决策的影响。她指出,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莫斯科,立即引起了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关注。1920年4月,以沃伊经斯基为组长的第一个共产国际顾问小组被派往中国,其首要任务是促使中国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结成以共产主义政党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在同中国马克思主义同行的合作下,该小组工作非常富有成效。⑥

      关于五四运动在各地发展的情况,国内学者研究较为充分,但国外研究者却涉及不多。俄学者列别杰娃的论文《中国东北五四运动特点和地区新文学发展》⑦ 分析了在中国东北特殊的历史、社会发展条件下五四运动所呈现的特点及其对当地新文学形成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五四运动在地区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包括示威游行、罢工、抵制日货、建立特殊时期文学联盟等。文章还介绍了东北地区最早创作的新文学作品。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埃迪·U,聚焦五四时期至20年代中期中国政治和文学领域中关于知识阶级的争论,在大量利用民国时期报刊和中共领导人著作的基础上,研究了党的知识分子概念的形成背景,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知识分子概念的起源。在题为《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概念的起源》⑧ 的文章中,作者从“知识分子”和“知识阶级”两个词汇说起,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前,“知识阶级”是社会上一个普遍而传统的用语。但是在党内,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30年代早期“知识阶级”一词为“知识分子”所替代。作者进一步介绍并分析了五四时期关于中国知识阶级的争论,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等都参加了这一论争,并形成了中共关于知识分子概念的核心思想。20年代开始,随着共产国际更多地介入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阶级、革命和政党的学说对知识分子概念进行了重新表述,知识阶级逐渐被当做中共意识形态的敌人。作者指出,中共早期关于知识分子的概念影响到1949年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具体认识和政策问题,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中国国家社会关系和知识分子的经历和命运。

      (二)关于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

      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一直是国外学者比较感兴趣且研究比较深入的课题。对新鲜档案资料的挖掘和掌握,使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在对中国革命史的解读中,学者们不仅描述了共产国际、联共(布)与国共两党的关系及其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同时也探究了中国革命对上述各种关系的作用。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海洋历史系教授布鲁斯·埃莱曼所著《1925—1930年莫斯科与中国共产主义力量的兴起:南昌起义与红色军队的诞生》⑨ 一书,以苏联与南昌起义的关系为关注点,论述了中国1925年至1930年间的国共合作、苏联军事政治顾问的影响、北伐战争、国共统一战线的破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研究了联共(布)、共产国际对于包括南昌起义在内的中国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影响。该书特别探究了斯大林与托洛茨基之间的分歧和争论,指出斯大林设想中国在1927年开展一次以城市为中心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而托洛茨基对此持反对意见。作者认为,斯大林利用南昌起义打击了托洛茨基为首的联合反对派。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共被指责为受到托洛茨基主义影响犯了路线错误,但南昌起义却是中共自己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对以后中共力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者在结论中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将自身利益置于中共利益之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