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汤溪话的小称调 汤溪位于浙江省中部偏西。明成化七年(1471年)置汤溪县,1958年撤县并入金华县,今属金华市婺城区。本文的汤溪话以汤溪镇岩下村方言为准。汤溪话属于吴语金衢片。 在南部吴语的许多方言里,变调是小称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南部吴语小称中,变调常常跟儿缀、鼻尾或鼻化手段共存并用,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手段。前者属于混合型小称,后者属于纯粹的变调型小称。无论是在混合型小称里,还是在变调型小称里,都存在两种类型的小称变调。第一种类型可以叫做“分变式”,特点是小称变调因单字调的不同而不同,单字调是小称变调的条件,单字调跟小称调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第二种类型可以叫做“合变式”,特点是不管本音的单字调是什么调类,小称时都合读成一个相同的小称调,单字调跟小称调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曹志耘,2002:140-141)。 汤溪话的小称有三种类型:“鼻尾+变调”混合型,鼻尾型,变调型。小称变调既有“分变式”,又有“合变式”(曹志耘,2002)。“分变式”小称变调的规律见表1。汤溪话有7个单字调,古浊入字在单字调中归阳上,在“分变式”小称变调中与古浊上字有区别,故这里把古浊上字和古浊入字分为阳上、阳入两类。其中阴平、阴入和部分阳入字不变调,这些字只能通过加鼻尾
构成小称(
来自“儿”
)。
“合变式”小称变调不管本音的单字调是什么调类,一律读作高平调[55]。(详见下文)
那么,在汤溪话的多种小称调当中,为什么选择[55]调作为“合变式”小称调呢?小称的基本功能是“指小表爱”,具有强烈、鲜明的感情色彩,需要相应的语言形式作为标记,而高调(特别是高平调或高升调)具有表亲密的作用(朱晓农,2004)。在汤溪话的各种小称调调值中,高平调[55]无疑成为不二之选。 在汤溪话各种类型的小称中,最常见的是“鼻尾+分变式变调”型(参看表1)。这种小称在用法和功能上跟北京话的儿化以及其他方言的小称基本相同,不需要专门讨论。下文只讨论汤溪话“合变式”小称调[55]的用法和功能。 二、表小称 1.与鼻尾一起表小称 “与鼻尾一起表小称”是指“鼻尾+合变式变调”的小称类型,这是“鼻尾+分变式变调”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曹志耘,2002:155-158)。与“鼻尾+分变式变调”相比,“鼻尾+合变式变调”除了阴入[55]不变以外,其他调的字一律变为[55]调。据上文的论述,阴入字读小称时(即带小称韵尾
时),其[55]调实际上也是小称调(由原先的
变来)。这种类型的小称在功能上与“鼻尾+分变式变调”一样,主要用于名词性词语的“指小表爱”。不过,汤溪话里这种类型的小称词比较少。例如(单字调古浊入归阳上,下文同):
2.单独表小称 “单独表小称”是指小称时韵母不发生变化(不加鼻尾
),仅靠把声调变为[55]而达到小称的目的。因为阴入的单字调也是[55],所以阴入字无法通过这种方式构成小称(即使有的阴入字的[55]调是小称变调“
→[55]的结果,因为整个音节与今单字音完全相同,也已看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