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P理论平台上的人类语言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宁春岩,男,博士,天津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研究兴趣:理论语言学、生物语言学、语言习得、语言障碍,代表作:《形式语言学研究》和《儿童语言(普通话)能力检测量表》,电子邮件:cyncyus@yahoo.com(天津 300387)。

原文出处:
当代语言学

内容提要:

本文从“本质最简主义”自然科学观的角度扼要地论述了Chomsky建立最简方案(MP)生物语言学理论平台的理论思考,概括了在这个理论平台上值得研究的几个重大语言学理论课题。其中包括:语言系统同其他认知系统的接口条件、语义逻辑表达式和语音表达式关系、词项和词项特征、合并和加标、合并条件和合并结果、全然推导、语段、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生物语言学实证研究,以及在MP平台上的汉语研究和管约论(GB)研究的经验教训等问题。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11 期

字号:

      一、MP的理论基础

      以Chomsky为代表的生成语法学派探索人类语言的生物遗传属性(即普遍语法,以下简称UG)已有半个多世纪。“最简方案”(简称MP)在凝炼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为实现“Lenneberg科学梦想①”的科学事业开设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平台。之所以叫做平台,是因为Chomsky像一位负责任的科学老人一样,不厌其烦地告诫有志于在探究UG的漫漫长路上下求索的后生们,要实现这个科学理想,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MP没有关于UG现成的答案,只有一些可能的科学假想和线索,以及需要重新提出的研究课题。那么,Chomsky搭设这个研究平台的理论思想是什么呢?

      用一句话讲,就是Chomsky的“本体最简主义”(substantive minimalism)的自然科学观。所谓“本体最简主义”就是把一切自然之物(如雪花、脊柱等)都看成是“完美的”,并把此作为一个科学信念和科学公理。从这个科学信念出发,科学研究的本质任务是回答为什么雪花、脊柱这些自然之物是完美的。比如,在回答雪花为什么是完美的问题上,Kepler(1611)这样回答:水分子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形成结晶体,众多结晶体的汇聚便是雪花。但是,在回答为什么作为自然之物的脊柱是完美的时候,情况要比雪花复杂多了。从脊柱的承重和支撑动物躯体的功能上看,自然这个造物主选用的是胶原纤维、粘多糖等有机材料和钙、磷等无机材料,而没有选用更为坚硬的金属材料。就此而言,脊柱这个自然之物是不完美的。如果坚持一切自然之物都是完美的科学公理,脊柱势必有使用这些不完美材料的完美理由。这就是,从脊柱和其他相关躯体系统相处的接口关系上看,用这些比金属松软的材料构成的脊柱是完美的。就是说,造物主在制造脊柱的时候让它满足了脊柱同其他系统的接口条件。

      如果要把“一切自然之物都是完美的”这一科学公理运用到语言研究上,那么人类语言作为一种自然进化之物,其完美性也应表现在满足同其他系统的接口条件上,即使语言在交际功能上表现出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宁春岩2002)。因此,在MP理论平台上研究人类语言这个自然之物,就是要找到语言系统同其他相关系统的接口条件。Chomsky在他的MP中提出的许多具体设想都是关于自然万物完美这一科学公理的发挥和展示。我们应该从这个公理的角度认识语言系统的接口条件问题,在MP平台上参与生物语言学研究。

      构成MP研究平台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是Chomsky(1986,1988)关于语言研究问题的五问:人类的语言知识是什么?这种语言知识是如何获得的?语言知识是如何运用的?人类的语言系统和其他生物系统有什么共同之处②?人类语言系统是如何进化来的?

      这五个问题中的前三个问题是人们所熟悉的“柏拉图问题”。最后两问构成MP理论研究平台的核心课题,因此,也是认识、改造及批评Chomsky某些具体理论的根据和出发点。在MP之前(如“管约论”,简称GB),生成语法学派主要是在语言层次上寻找“普遍语法”,提出了一些具有强烈普遍语法色彩的UG原则(如“X-杠理论、比邻原则、空范畴原则、约束论、格理论、提取域条件、局部原则”等)。由于这些原则大多数基于“语言构件”本身,有点“不识语言真面目,只缘身在语言中”的味道。所以,Chomsky在MP这个平台上提出了要从语言“之下”层次上,即从第四问中所说的同其他生物系统的共同之处上寻找(Chomsky 2007)。为此,Chomsky并没有停留在空泛的议论上,而是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假说。比如,在MP中最基本甚至是唯一句法操作“合并、经济性原则、计算上的效率”等都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初步回答。我们只能从Chomsky五问的意义上认识、使用、质疑这些系统概念,而不能把“合并、特征核查”等理论概念看成简单的技术操作,更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看成描写语言现象的新奇工具。

      和其他科学领域研究相比,MP平台是一个很具有研究特色的地方。这就像Chomsky多次声明的那样,这里只有关于生物语言学的问题,没有关于生物语言学的最终回答。总之,MP平台是挑战人类认识智慧,发挥自我认识才能,尤其是“实现认识人类语言生物遗传属性”这一梦想的一个十分值得尝试的好去处。

      二、MP平台上的研究课题

      既然MP是一个研究人类语言生物遗传属性的平台,那么究竟有哪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应该在这个平台上开展研究呢?这里,我们不妨列举一些笔者认为是带有根本性的研究课题。关于语言系统同其他认知系统的接口条件问题。MP继承了GB关于句法系统有PF(phonetic form,语音式)和LF(logical form,逻辑式)这两接口的传统,继而认为MP句法也有两个接口,一个是同主司意义的“概念-意图系统”(简称“思维系统”)相接的SEM(语义),一个是同主司发音的“语音-运动系统”(简称“语音系统”)相接的PHON(语音)。由此而产生的第一个重要的语言学理论问题是关于这两个接口之间的关系问题。从逻辑上的可能性上讲,有三种:(1)像GB里的LF和PF是平行并列的一样,MP中SEM和PHON也是平行并列的。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占大多数,Chomsky也持这种看法。(2)PHON先同“语音系统”相接,SEM随后再同“思维系统”相接。持有这种看法的有Hinzen(2006)等。(3)SEM先和思维系统相连,后由PHON同语音系统相连。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引起众多相关操作技术上的不同。比如,什么是“语段”(phase)?什么是可以“拼读”(spellout)的单位?什么时候实行“拼读”?究竟有没有“短语”(phrase)?为什么“合并”的产物是“无序集合”(unordered set),而不是“有序的”?还有,为什么一定要先合并出无序的集合,再使用Kayne(1994)的“线性对应公理”,把无序集合线性排列出发音顺序,而不直接合并出有序的语音形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