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范畴化的途径和动因

作 者:

作者简介:
宗守云(1968-),男,河北涿鹿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上海 200234)。

原文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量词是具有范畴化功能的词类。量词在语义上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各种各样不同的名词归为一类。量词的范畴化是从中心成员开始的,然后逐步扩展到边缘成员。量词范畴的扩展途径包括绝对途径和相对途径。量词范畴化的动因有隐喻、转喻、图式转换和规约意象。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10 期

字号:

      一、引言

      范畴是事物类别的总体。范畴化也叫类别化,是把不同的事物归为一个类别的过程。范畴是静态的,是由中心成员(原型)和边缘成员构成的整体。范畴化是动态的,不仅包含了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还包含了从中心成员向边缘成员的扩展途径以及扩展的促动因素,这些因素一道构成了范畴化整体。

      量词是具有范畴化功能的词类。在句法上,量词和数词组合在一起形成数量短语,作为一个体词性成分,用作主语、宾语和定语等,这是量词的句法功能;在语义上,量词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各种各样不同的名词归为一类,对名词进行范畴化,这是量词的语义功能。范畴化是量词最主要的语义功能,这是人类语言的共性,跨语言的研究表明,分类词是名词的范畴化手段之一,量词也属于分类词范畴,因此也必然要承担名词的范畴化功能。量词和名词所形成的选择共现关系正是量词范畴化的反映。正如张敏所说:“量词与名词的选择性共现关系实际上是它对名词代表的概念进行范畴化的反映。”[1](P71)

      量词的范畴化,其实就是量词对名词的范畴化;量词的范畴化功能,也就是量词对名词的范畴化功能。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量词都具有范畴化功能。适用于一切名词的量词都不具有范畴化功能,这些量词已经失去了分类的意义,范围过于宽泛,如度量量词、种类量词、通用量词(如魏晋南北朝时的“枚”和现代汉语的“个”)等。也就是说,有的量词具有范畴化功能,有的量词不具有范畴化功能。既然如此,在汉语中范畴化是不是量词的主要语义功能呢?刘丹青从“质”的角度说明,汉语量词的范畴化功能其实是很弱的,“即使从形状量词角度给名词归类,也会出现很怪的结果,如在‘条’字下有‘绳子、毛巾、围巾、肥皂(早先的洗衣皂)、腿、蛇、鱼(包括鳊鱼、鳐鱼这种毫无条状的鱼类)、狗、心(如:俩人一条心)、新闻、规定、短消息’等等;另一方面,‘狗’和许多与之相近相关的动物倒未必共享量词,如‘狼、狐狸’或‘猫、猪、猴子、兔子’。很难设想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真实反映汉语人群认知系统的名词类别系统。”[2](P342)厄巴夫(Erbaugh)从“量”的角度说明,对汉语名词来说,没有被量词分类的名词可能占名词总数的80%,只有20%的汉语名词有分类性量词。[3]我认为,这些现象仍然不能否定汉语量词的范畴化功能。从“质”的角度看,量词的范畴化功能有的是明显的,其分类状况是一目了然的,比如专用量词是专门用于某一类名词的,“艘”只用于船舰类事物名词,“盏”只用于灯具类事物名词;有的则不明显,其分类状况不能直接看出来,但又绝不是杂乱无章的,不然量词和名词的选择就成为全然规约的东西,这是不符合语言的基本原则——语言具有内部的规律性的。一个量词所选择的名词尽管看上去似乎是毫不相干的,但肯定不是任意的,一定是有着相互联系的。比如“条”用于长条物名词,那些表面上不具有长条物性质的名词是通过隐喻、转喻等的促动而归到“条”范畴名下的,因此它们之间还是有联系的。从“量”的角度看,量词显然并不是名词范畴化的唯一手段,名词词缀、形容词、区别词等都可以成为名词范畴化的手段。因此,多数名词不能通过量词来实现分类,并不能否定量词的范畴化功能。

      汉语量词的范畴化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比如戴浩一等关于“条”和“张”的范畴化研究、[4],[5]宗守云关于“副”的范畴化研究[6]等等。但这些研究都是针对单个量词的个案研究,没有揭示出量词范畴化的普遍规律。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量词范畴化的途径和动因,从而促进量词的整体性研究。

      二、量词范畴化的途径

      1.范畴的中心成员

      量词的范畴化是从范畴中心成员开始的。范畴中心成员是范畴的原型,一般理解为是最佳的例子或最典型的代表。张敏认为:“尽管‘原型’一词有时用来指范畴内的最佳成员或典型代表,但其更确切的意思是指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的心理表征,或者说是一种认知参照点。”[1](P56)因此,范畴中心往往不是某个成员或某个代表,而是具有图式化心理表征的一个类。比如,对于量词“块”来说,它的范畴中心显然不是“土块、石头”这样的最佳例子和最典型的代表,而应该是“块状物名词”。因此,范畴中心也被称为“中心次范畴”。[7](P91)那么,怎样才能确定量词的范畴中心呢?

      首先,如果某一量词所选择的名词中有些名词出现频率很高,那么这些名词往往就处在范畴的中心地位,成为范畴的中心成员。

      其次,某一量词出现后,历史上最早和该量词形成选择关系的一类名词往往是范畴中心。

      再次,从客观上看,范畴中心成员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简单性、具体性和客观性特征,因为只有这样特征的事物才最容易为人们所认识。因此,越是简单的、具体的、客观的事物,越容易居于范畴的中心。

      最后,范畴中心成员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稳固的、常用的事物,在思维上具有优先性特征,提起某一量词人们常常首先想到这些事物。

      以上这些因素都有一定的利用价值,但也都有局限。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作为绝对的标准来确定范畴的中心成员。在具体确定范畴中心成员的时候,应该考虑综合性因素,最好能和上述各项因素全部符合;如果实在不能全部符合,也应该考虑尽可能多地符合;因素符合越多,越有利于范畴中心成员的确定。

      量词的范畴化是从中心成员开始的,通过一定的途径扩展到边缘成员。量词范畴化的扩展途径有两种情形:绝对途径和相对途径。绝对途径是单向的,没有例外;相对途径是双向的,但有一定的倾向性。

      2.范畴扩展的绝对途径

      (1)从母体物名词到相近物名词

      量词的范畴中心成员一般都是脱胎母体的名词,即母体物名词。有两种情况比较特殊:一是量词来源于动词的情形。量词既然来源于动词,似乎就谈不上存在有脱胎母体的名词。但动词是具有指派论元角色功能的词类,发展出量词用法的动词肯定会指派一个关系最为密切的论元角色,那么这个论元角色也可以看作是脱胎母体的名词。比如,动词“捆”会指派一个和它最为密切的论元角色,那就是反映最需要、最容易成捆的事物的名词,那么,这样的名词也可以看作是脱胎母体的名词。二是量词用法出现变异的情形。大部分量词都沿袭了它产生之时的意义和用法,但也有一些量词在发展中出现了变异,如“叠”,最早用于反映立体层次事物的名词,最典型的是“山”;但后来出现了变异的情形,主要用于平状软质事物的名词。由于原有的用法已经消失,因此,我们主要依据后出现的用法,把平状软质事物的名词看作母体物名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