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阅读中古时期的汉译佛典时,不时会遇到下面一类看上去有点古怪的句式: (1)所以者何?佛母般泥洹,
。(西晋·白法祖译《佛说大爱道般泥洹经》卷1) (2)我有资财,能有所办,欲尽形寿供养世尊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
。(西晋·释法炬译《频毘娑罗王诣佛供养经》卷1) (3)我不忍见佛般泥洹,
。(西晋·白法祖译《佛说大爱道般泥洹经》卷1) (4)善住尼拘类树王而有五枝:第一枝者,王所食,
;第二枝者,太子食,
……(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30) 这类句式在同期的中土文献中很难见到,它们是一类有异于汉语传统句法的特殊句式,因此读起来总觉得有点拗口,有些句子的意思也不是很清楚。 不过这类特殊句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连词“及”或“并”等连接一个名词性成分置于全句的末尾,这个后置的名词性成分和其前面的某个名词性成分存在并列关系,因此我们把汉译佛典中这类特殊的现象称为“并列成分后置”。上列四个例句分别代表四类后置的成分,它们分别是“主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宾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兼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和“定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 下文我们将分别举例来讨论这四类后置的并列成分。文中用“〖〗”号标明后置并列成分还原的位置,用下划线标明后置并列成分,用“=”号表示同经异译或句意相同,用“[]”号表示省略或添加的成分。 2 “并列成分后置”的种类 2.1 主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 上文例(1)中的“并五百比丘尼”,应该是和本句中的主语“佛母”并列的一个成分,但是它没有像常规汉语那样和“佛母”并置一处,而是和一个连词组合置于句末,这类后置成分就是“主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同经异译可以证明这种“主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试比较: (1)所以者何?佛母〖〗般泥洹,
。(西晋·白法祖译《佛说大爱道般泥洹经》卷1)= (1’)所以然者?佛母及五百耆年除馑皆已灭度。(刘宋·慧简译《佛母般泥洹经》卷1) 例(1)的句意同于例(1’)。例(1)中后置的“并五百比丘尼”和前面主语位置上的“佛母”一并构成主语,相当于例(1’)中的主语“佛母及五百耆年除馑”。类似例(1)那样的后置主语,汉译佛典中并不少见,例如: (5)世尊〖〗或能宴坐,
。(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47) (6)一时佛游鸯骑国,与大比丘众俱;[佛]〖〗往至马邑,住马林寺,
。(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48)① (7)一时佛〖〗游跋耆瘦,在牛角娑罗林,
。(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48) (8)女白佛言:唯然,世尊〖〗当受我请,
。(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10) (9)尔时真净王〖〗在大殿上坐,
。(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15) (10)是时跋提长者白目连曰:自今已后,[汝]〖〗恒受我请,
。(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