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汉语的“怎么”除了问方式以外,还可以问原因,意义跟“为什么”差不多。蔡维天(2000)详细比较了汉语同样用来问原因的“为什么”(例(1a))和“怎么”(例(1b))在语法上的异同。他认为“为什么”和“怎么”有类似的句法分布和语义限制,它们的“行径一致”。 (1)a.张三为什么会离开? b.张三怎么会离开? 蔡维天(2007)注意到问原因的“怎么”除了问事件的起因以外,也有一种否认的用法,可以从例(2)的答句反映出来。 (2)问:阿Q怎么会处理这件事? 答:a.听说是小D逼他处理的。(起因) b.对啊,他不可能答应的。(否认) 蔡维天(2007:195)从形式句法学的角度,把问原因的“怎么”分析为“句子层次的状语”(sentential adverbial),在语用上“出现了否认用法,其言语行为(speech act)由探索某个事件的来由,转为否定某个事件的可能性”。蔡维天(2007:203)进一步认为这种起因问句一方面“质疑致使事件为何”,而另一方面“由于‘怎么’位于句子的最上层,属句法和语用的交界之处……,因此其言语行为常因说话者的意图产生质变,由疑问转为否认”。不过,他在该文并没有把问原因的“怎么”和表示否认的“怎么”在句法上区分开来。 蔡维天在另外一篇文章里(Tsai2008),假设表示否认的“怎么”和问原因的“怎么”有不同的句法位置,前者位于表示语力(force)的语力短语(ForceP),后者位于表示疑问的疑问短语(IntP),前者比后者高(Tsai 2008:107,113)。 (3)[ForceP怎么(否认)[Force[IntP怎么(起因)Int[… 可是,Tsai(2008)并没有举出证据支持(3)的层次结构。虽然他假设表示否认的“怎么”在句法上位于表示原因的“怎么”之上,但表面的词序好像看不出它们的区别。例(4)是Tsai(2008:85)所举的例子,他认为位于主语之后的“怎么”既可以问原因,又可以表示否认。光从他所给的例子,我们没有办法判断这两种“怎么”有没有句法上的差异。 (4)阿Q怎么可以去台北?(起因/否认) 本文讨论的焦点是问原因的“怎么”,至于问方式的“怎么”(怎么样)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在以下的讨论里,我们根据“怎么”不同的句法分布和语用特点,力图证明汉语有两个不同的“怎么”,并且尝试把两个“怎么”区分开来。为了方便讨论起见,本文把“怎么”问起因和表示否认的功能统称为“问原因”。 二 句法和语用的差异 问原因的“怎么”可以出现在句首或句中(即在主语之后,如上述例(1b)),不过在句首的“怎么”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语用作用。吕叔湘等(1980:579)注意到位于句首、后有停顿的“怎么”表示“惊异”,例如: (5)怎么,我离开这里才两年,就新建了这么多工厂! 邵敬敏(1996:50)认为句首的“怎么”和句中的“怎么”的语法意义基本一样,区别仅在于语用意义有所不同。对于吕叔湘等(1980)的观察,邵敬敏(1996:54)认为句中的“怎么”也表示惊异,只是程度不如位于句首那么强烈,并且指出“‘怎么’作状语询问原因的常规位置是在句中,移到句首,增加了‘怎么’的注意价值,从而通过这一‘错位’表现出发问人迫切地要把这种惊异的情绪传递出来的交际意向”。 按照吕叔湘等(1980)、邵敬敏(1996)的观察,如果以主语作为分水岭,我们可以根据表面的词序,把问原因的“怎么”分为两个,一个是句首的,一个是句中的,前者表达了比较强烈的语用意义,例如“惊异”。从句法结构的角度来考虑,句首的“怎么”比句中的“怎么”高。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位于句法结构比较高的“怎么”容易跟比较特殊的语用意义联系起来,可以表达那种强烈的惊异、否认。 除了语用上的差异以外,我们还注意到句首和句中的“怎么”跟“到底”搭配有不同的表现。根据文献一般的观察,问原因的“怎么”原则上不能跟“到底”一起出现(邵敬敏1996,Chou 2006,张秀松2008)。 (6)*你昨天到底怎么没来呢?(张秀松2008:41,注释8) 虽然语言学的文献是这样说,但我们却找到“到底”跟问原因的“怎么”连用的例子,例如(7)至(10)。① 由此可见,对于某些人来说,“到底”和“怎么”并非绝对不能连用。 (7)我的域名到底怎么不安全了,怎么回事? (8)他到底怎么没死? (9)四号线到底怎么可能是海? (10)这事到底怎么会发生的? 无论“到底”和“怎么”的连用好不好,我们注意到不少人的语感都觉得“怎么”的位置对改善句子的接受度有帮助。尽管例(11)和例(12)a组的接受度不是完美,但根据我们的调查,不少人同意例(11)、(12)的a、b两组在语感上有显著的对立,总的意见是认为“到底”跟句中的“怎么”连用比句首的“怎么”连用较为顺口。 (11)a.?你到底怎么不洗澡? b.*到底怎么你不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