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字领有旬的语义倾向和信息结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丹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本文以合格性测试和网络统计显示,现代汉语“有”字领有句具有表好(褒义)和表多(主观大量)的语义倾向,主要表现在领有句宾语强烈地、甚至刚性地排斥负面定语和主观小量定语,排斥程度因宾语、定语的小类而异。文章认为这一排斥缘于两个因素。一是汉语“有”字固有的表好表多倾向,二是汉语句子自然焦点居末的要求。汉语句子排斥不包括宾语核心、单由定语充当的自然焦点。“有”字固有的表好表多倾向要求信息强度较大的定语在语义倾向上与宾语核心保持一致,以与核心共同组成一个尾焦点板块。假如这种定语与领有句的语义倾向相违背,定语会成为不包括核心的独立焦点,从而违背尾焦点原则。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0.小引

      “有”是汉语中仅次于“是”的第二高频动词,有多种引申甚至虚化的用法,而它的最基本的语义,从古到今大体一致,表示领有关系,即有生命的个体特别是人对事物的拥有关系,领有者和被领有者分别占据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如:

      (1)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左传·桓公十年》)

      (2)他有一台笔记本电脑。

      对“有”的语言学研究和词典释义,多将注意力放在它的各种引申虚化义方面,对它的“领有”义项,各种著述多以指出“有”所表示的领有者-领有-被领有物关系为限,好像“有”的本义就是这种普通的领有关系。如《现代汉语八百词》“有”字条:

      (3)[动]1.表示领有,具有。可带“了、过”,否定式为“没有、没”……当然,该书也指出“有学问”等有程度深的意思,但这已可视为某种引申用法。

      本文关注的恰恰是“有”最实在的本义及其用法。袁毓林等(2009)将“有”表达的领有关系分为4大类:1、(广义的)领属关系(含物权领有、关系领有、性状领有),2、包含关系,3、包括关系,4、存在关系。本文只讨论其中的“领属关系”,尤其是例(1)、(2)那种物质的、具象的物权领有关系,也扩展到关系领有和性状领有。

      我们发现,在汉语中,最具象的物权领有的“有”,也不是单纯表达中性领有关系的动词,汉语“有”字领有句具有显著的语义倾向,这种倾向与汉语的信息结构特点一起对这类句子形成一定的句法制约。概括地说,在语义倾向上,它表示领有的“既好又多”,主要表现在领有句宾语强烈地、甚至刚性地排斥负面定语和主观小量定语;与此同时,汉语信息结构中强势的尾焦点原则使领有句以宾语核心或带定语的宾语为自然焦点,要求其定语与领有句整体的“好而多”语义保持一致,以免背离这些倾向的定语单独成为焦点。不符合以上条件的“有”字领有句,有的成为不合格句子,有的在频率统计上与符合条件的句子非常悬殊。

      1.“有”字领有句的若干“本性”

      领有也可以说是拥有、占有,领有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符合领有主体(以下简称“领主”)的利益,领有的原型属性包含“有益”的特征,如“有财富/土地/资源/权力/门路/靠山”,等等。所以,表领有关系的“有”,本性就有积极倾向。另外,“有”和“无”相对。任何拥有,不管多少,相对于不拥有,是任何数比零,均为无穷大,因而“有”的本性里又有“多”的倾向。这也是“有本事、有学问”之类组合可以表示多、程度深的来历。潜存于“有”字语义里的本性,就是既“多”又“好”。虽然人类语言里的领有动词(如英语have)可能都潜存这样的属性,但汉语领有动词“有”似乎在这点上要明显得多,以至影响到句法结构。

      在古人的训释中,“有”并不被视为一个中性的领有动词。下面是《故训汇纂》(宗福邦等主编,2003)所集的“有”字众多古训中的几条(按本文编号):

      (4)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说文·有部》

      (5)有,谓本是不当有而有之称,引申为凡有之称,凡《春秋》书有者,皆有字之本义也。《说文·有部》段玉裁注

      (6)有,谓富也。《诗经·邶风·谷风》“何有何亡”毛传

      (7)有,多也。《诗经·小雅·甫田》“终善且有”朱熹集传

      在许慎《说文》及其段注看来,“有”的本义不是泛指领有关系,而是指本不该有的“有”。换言之,是超乎寻常的“有”,例如日月有食(出现“被食去”部分或全部的现象),这是不寻常的现象。段玉裁认为,《春秋》经文部分用的“有”字,都是这种超乎寻常的有,而不是普通的领有,以后才“引申”为普通的领有。

      许、段之见也不无可疑之处。“领有”是人类语言最需表达的基本概念之一。他们认为“有”的本义不是普通领有,但并未举出当时普通领有(“凡有之称”)另凭何词表示,则似乎古汉语原来就没有普通领有动词。实际上,段注“有,谓本是不当有而有之称,引申为凡有之称”这段话有四个“有”字,除了被释词“有”,后三个用来释义(元语言)的“有”都是泛指领有之义,这正好说明语言很难缺漏一般领有动词,而该义在汉语里也只能由“有”来表示。但他们所指出的现象仍是值得重视的,至少说明“有”经常或一度主要用在超乎寻常的领有关系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交际的常规,因为应有之物,一般是无须明说的常识,例如一个人有手、有嘴、有家庭、有亲戚,均属常识,在交际中不能提供有效信息,因此在简约性文体中,只有超乎寻常的领有义才会富有信息量,值得提及。正是这种超乎寻常的含义,比一般的领有更容易滋生出“多”、“富”这类意思,这也是上引后几条训释的由来。

      超常领有既可有益,也可有害。《说文》举的“日月有食”就是古人认为有害之有(视为不祥之兆)。但是,人类语言的表达受求好心理的制约(此处谢谢审稿人的提醒)。例如,否定坏的属性,多用直接否定,“不错、不坏、不烂、不臭、不凶”。而否定好的属性,常常采用委婉的否定,如“不太好、不太亮、不很清楚、不很及时、不太干净、不怎么聪明”。马清华(1986)指出,汉语中的委婉否定表达,其概念意义经常等同于完全否定。采用委婉式的,就是为了满足求好心理。所以,“有”的超常拥有义,更多表现为对有益事物的超常领有,从而强化了“有”的表好倾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