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辉语揭示的语言接触感染机制

作 者:
江荻 

作者简介:
江荻,100081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0234 上海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

原文出处:
民族语文

内容提要:

本文以海南省三亚市回辉语为案例,讨论回辉语在语言接触中类型转化的现象,指出回辉语从多音节型无声调语言转变为单音节型声调语言,是一种称为语言感染的机制导致的。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问题的提出

      本文以海南省回辉语及相邻语言的接触状况研究为例,认为语言或方言成分的借用,混合语,甚至双语都只是语言接触变化的表层现象和基本途径,而语言感染以及由此感知的语言结构心理模式是语言接触致变的核心因素之一。

      我们认为,单纯从接触和借用讨论语言影响易于掩盖人们对语言接触变化更深层次的观察。以借词来看,借词带来了新的概念或事物意义以及相应的语音形式,但若不达到一定数量,都只是孤立要素,借入语言中的外语言或外方言特征并非借词引起的。即使借入语言中的外借词达到相当数量,甚至进入混合语状态,借入语言与被借语言之间的通话度大幅提高,理论上也未必能说明借入语言的各种特征如何来自被借语言。有鉴于此,我们尝试另寻非典型语言接触案例来观察导致语言变化的原因,或者说,我们希望探讨究竟是何种因素在语言接触中促使借入语言获得被借语言的特征。

      通常来说,语言或方言总是按照一定的地理区域分布,我们把这类分布划分为三种类型:

      (1)大区域分布,属常态分布,不过,在不同语言或方言大区域之间存在一些过渡地带,呈现出过渡型或混合型语言和方言。

      (2)大区域夹方言岛分布,也不罕见,一般情况下方言岛的居民大多可能是双言人,其语言或方言能否留存取决于他们的语言态度、社会环境与自然地理。

      (3)方言岛相邻,周边无强势语言或方言挤压。这类现象较少,可以展示出另类语言或方言之间的相邻关系,也可能透露出语言相互接触和相互影响中支配语言变化的关键信息。

      二 三亚方言岛语言状况

      海南省三亚市居住着数千回族人,他们所说的回辉语(占语)原属南岛语系,约一千年前从越南占城陆续迁居此地,延续并形成今天的回辉语方言岛。回辉语离开原属地近千年尚能保存至今,与三亚独特的社会环境以及族群自身的特征相关。而语言结构上,回辉语却发生了巨大的语言类型变化,从多音节无声调语言变为单音节为主的有声调语言。

      回辉语的结构类型转化原因,研究者通常解释为受周边单音节声调语言影响而发生变化。但究竟是通过接触还是其他方式,目前尚无结论。① 我们从多次语言或方言调查中了解到,三亚是较独特的方言岛相邻区域,历史上未形成特别强势语言或方言。因此,我们无法用传统方言学观念来阐释语言接触和语言影响造成的变化。这里先简略介绍三亚的语言分布情况。

      海南省三亚市的居民聚落以黎族村寨为主。全市陆地总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调查约37余万(1964年约16余万人),其中近一半为黎族。汉语方言或其他语言散落在沿海地带,分别有海南闽语、军话、迈话、儋州话、疍家话、潮汕话、回辉语、苗(瑶)族的勉语。2001年出版的《三亚市志》相当准确地标出了各种语言或方言的地理分布,可以作为本案研究的背景(详见三亚语言分布图)。

      

      从三亚的语言或方言地理分布看,是一个典型的方言岛相邻分布区。除黎族人之外,其他语言或方言都呈现出零星的聚点分布。使用海南闽方言的人最多,约20万,主要是三亚市西面的保港、梅山、崖城、天涯,东面的林旺、藤桥,三亚市区则通用海南话和普通话。军话分布在崖城的城区、日升村、遵导村和西关村等几个村子,人口约7000人。疍家话分布在榆港、南海、藤桥等村乡,人口约6000人。儋州话族群分布在三亚市区的儋州村以及羊栏镇的海波村,人口约3000人,其中相当部分是近年从儋州等地迁入的群体。迈话分布在市区附近的羊栏村、妙林村、林家村,以及崖城镇的拱北、城东区和水南乡的几个村,人口约10000多人,其中羊栏村约5000人。回辉语分布在羊栏镇的回辉村与回新村,人口约6000人。目前,三亚通行海南闽语。

      然而在历史上,海南闽语并不是当地的通用语,使用人口也不多。海南闽语作为三亚地区通用语的历史很短,仅仅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地方行政管理的发展,一批批具有海南闽语背景的行政干部携带家属进入三亚,形成以海南闽语为核心的地方行政语言。另一方面,海南首府海口市以及经济、文化在全岛居于发达地位的文昌等地都以海南闽语为母语,逐渐形成全岛的权威性方言地位。政府各级行政会议、商务活动、教育教学、广播电台都采用海南闽语(20世纪50-80年代)。

      在这样的形势下,三亚的各级政府机构以及社群和周边族群都向权威方言靠拢,采用权威方言交际,使得海南闽语最终成为整个三亚市各族群的共同交际语。

      回辉语就是在这种近千年的方言岛相邻状况下维持和发展的,它与语言族群互不统属,相互之间保持一种各自独立发展态势,族群内部则呈现相当高的语言忠诚现象。这里从语言地理分布介绍两个与回辉人可能存在历史关系的语言族群。20世纪50年代前,三亚地方的行政机构设在崖城镇,当地居住着说军话的族群。军话族群大致属于明代中央政府派遣的戍边屯军部队及家属遗留下来的后裔,他们的语言可能是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由于集中居住,自成一体,因此长久保留下来。回辉人集中居住地区与崖城相距数十里,历史上虽然经商、宗教行政事务会有一定来往,但直接相互影响不大。

      迈人族群与回辉人居住地最接近,日据时代前,两族人相距不过数里。现代更是毗邻而居,村子之间有些房屋已经形成凸凹交错搭建的状况。两个村子的人口分别有约四五千居民,各自有小学,村行政事务互不统属。迈人所在村子属羊栏镇(近年改称凤凰镇)羊栏村,回辉人村子属羊栏镇回辉村。镇府设在羊栏村,处于三亚地区中部,即市区的西北郊。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迈话很可能在闽语成为三亚通用语之前曾一度是该镇的通用交际语言,目前在该地仍有一定影响(邹嘉彦等 200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