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研究的三种模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宇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江苏 南京 210097)。

原文出处:
外语与外语教学

内容提要:

到目前为止,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界面研究已有两种模式。一是传统的界面研究,二是构式语法的方法。在分析和对比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第三种研究模式,即因果元构式的方法。将因果元构式与题元等级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界面研究中的不足,如词汇语义“颗粒”难以确定的问题,局限于单向映射的问题,以及句法结构的特异性被忽略的问题。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5 期

字号:

      1.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的传统研究及其不足

      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界面(lexical meaning syntax interface,下文简称为界面)研究“谓语动词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与句子结构相互关联”(Arad,1996)。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界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两方面:

      (1)动词的哪些意义影响句子结构,这些意义如何表征;

      (2)动词意义对句子结构的影响是如何实现的,即动词意义向句子结构映射具有什么规律,包含哪些类型。

      如何选择与句子结构有关的词汇语义内容,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做法,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罗列动词的语义角色,即把动词(在句子中)必须有的名词成分罗列出来,如Gruber(1965)、Fillmore(1968)、Stowell(1981)、Cruse(1986)、Givón(1990)等人的做法属于这一类。詹卫东(2004)把动词与语义角色的搭配能力形象地描述成“动词在自己周围挖坑的能力”。

      另一类主张在特定的维度上进行谓词分解,如Jackendoff(1976,1983,1990)基于空间位置与运动关系的谓词分解;Tenny(1994)基于体特征(aspectual properties)把谓语动词分解成有限的概念特征或基础谓词(但不一定是原子谓词);Croft(1991)受Talmy(1985,1988)的启发,提出了对事件进行分解的因果链(causal chain)方法。

      理论的多样性体现了理论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首先表现为各家的术语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比如Givón(1990)提出了“语义角色”(semantic role),Gruber(1965)和Jackendoff(1972,1976)提出了“题元关系”(thematic relation),Fillmore(1968)提出了“语义格”(semantic case),Stowell(1981)提出了“题元栅”(theta-grid),cruse(1986)提出了“参与者角色”(participant role),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词汇语义单位不仅名称不同,数量也不同。比如,杨成凯(1986)以列表的方式对比了Fillmore(1966,1968,1971,1977)各时期语义格的数目和名称:1966年提出6种,1968年和1971分别提出9种,数量虽然巧合,但名称和所指各不相同,1977年又缩减为4种。此外,Halliday(1967)提出9种语义角色,吕叔湘(1942)提出12种,丁树声等(1961)提出8种,汤廷池(1972)提出12种,邓守信(1971)提出9种。

      名称不同或许是可以接受的,但数量不同体现的是不同学者对词汇语义的不同切分,即词汇语义的“颗粒”大小不同。数量越多,“颗粒”越小;数量越少,“颗粒”越大。“颗粒”大小的不确定性直接决定了词汇语义与句法之间映射关系的不确定,既可能是多对一的映射,也可能是一对多的映射。

      比如对(1)和(2)来说,罗列语义角色的作法认为Tom和the new offer分别是Agent和Theme,都映射为主语;thevase和Flora分别是Patient和Experiencer,都映射为宾语。不同的语义角色映射为同一句法单位,是多对一的映射。

      (1)Tom broke the vase.

      (2)The new offer pleased Flora.

      多对一映射的另一种形式表现为例3,其中Agent和Source映射为主语Tom,Theme和Goal映射为宾语the fox。

      (3)Tom chased the fox.

      谓词分解理论也是如此。比如,Jackendoff(1972,1976)用题元层面(thematic tier)和动作层面(action tier)将谓词的语义分解后,得到Tom是动作层面的Agent,fox是题元层面的Theme,动作层面的成分优先映射为主语,当没有动作层面的成分时,题元层面的成分可以映射为主语,结论是Tom和fox可以映射为主语,也是多对一的映射。

      除了多对一的映射之外,一对多的映射也不乏其例,比如在(4)中,Theme映射为主语the envelope,又映射为介词的宾语it。

      (4)The envelope has n0 stamp on it.

      多对一和一对多的映射是现有理论模式下的语言“事实”,界面研究的理想的目标是找出词汇语义与句法成分之间的映射规律,这种规律最好是一对一的映射。要达到这一目标,有两种思路:一是增大词汇语义的“颗粒”,比如对(1)和(2)来说,把Agent和Theme看作同一种成分,把Patient和Experiencer也看作同一种成分,对(3)来说不再区分Agent和Source等语义成分,这样一来,映射的始端统一了,保证了一对一的映射。另一种思路是把句法成分的“颗粒”细化,即把(1)和(2)看作不同的句法关系,而不是统一的SVO句型中的主语和宾语,这样可以从映射的终端保证一对一的映射。下文中我们将分别讨论这两种思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