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观的演进与国家语言战略的调适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世举,武汉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
长江学术

内容提要: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语言观也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其实质,反映了人们对语言认识的深化,也表明语言功能的拓展和语言地位、作用及价值的空前提升。当今时代,语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语言是资源,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最具活力的生长点,是软实力,是新产业、新职业的母机,是民族的血脉和纽带,是国脉之所系。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或调整国家语言战略,以跟进时代发展,掌控语言及相关领域主导权。但我们相对滞后,形势十分严峻。这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迅速调适国家语言发展战略,尤其要在基本理念、规划视域、发展目标、战略重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战略调整和具体谋划。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4 期

字号: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语言观也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其实质,反映了人们对语言认识的深化,也表明语言功能的拓展和语言地位、作用及价值的空前提升。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或调整国家语言战略,以跟进时代发展,掌控语言及相关领域主导权。这应当引起我们有关方面的思考和重视,并积极应对。

      一、传统的语言观

      所谓语言观,就是对语言的基本看法。它大体上回答两个主要问题:语言是什么?语言有什么作用?前者是本体观,后者是功能观。本文主要说的是语言功能观。

      语言观与语言的属性、人的认识能力、世界观、社会发展、文化心理、科技水平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随着上述因素的变化,人们的语言观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而且不同的人往往也有着不同的语言观。

      1.神灵观

      在人类的早期,人们认为语言是神授之物,甚至是与神同在的万物本原,具有神的灵性和无穷的魔力,可以影响和改变人世间和宇宙的一切。因此,对语言充满畏惧和崇拜。《约翰福音》说:“宇宙被创造以前,道(word)已经存在。道与上帝同在,道是上帝……上帝借着它创造万有……道就是生命的根源。”(word有字、词、言语、诺言、命令的意思)奥古斯丁说:“天主,你怎样创造了天地?……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你的‘道’—言语—创造万有。”(《忏悔录》)古印度人认为语法是由“自在天”神(婆罗门教主神,万物主宰)传授给波尼尼的,并称波尼尼为“仙”①。古阿拉伯,口念“芝麻,开门”之类的咒语,就能使石门为开。(《天方夜谭》)我国自古产生的巫术通过念念有词来驱赶妖魔、祛除灾祸病患;祭祀祈祷也通过念念有词以求福祈佑;祝英台对着梁山伯的坟墓祷告而坟墓劈裂,唐僧念念有词则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就收紧……如此种种,尽管神化语言的说法不同,并且荒诞不经,但实际上都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昭示语言的魔力,既表明了那时人们对语言本质和功能的认识,也反映了那时的人们已在利用或假借语言的功能为自己的某些目的服务。

      2.工具观

      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步拨开了语言的神秘面纱,对语言有了理性的认识。尽管看法千差万别,但主导的认识是一致的:语言是工具。

      语言是思维工具和认知工具。正是有了这个工具,使人有别于动物,成为万物灵长。恰如先贤所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春秋谷梁传》)也正是由于有了语言这个工具,人类才能够表述世界、认识世界。因为“正是言语的一般符号功能赋予物质的记号以生气并‘使它们讲起话来’,没有这个赋予生气的原则,人类世界就一定是又聋又哑。”“在这个人类世界中,言语的能力占据了中心的地位。因此,要理解‘宇宙’的意义,我们就必须理解言语的意义。”(卡西尔《人论》)尤其是对于人的感官所不能直接感知的宏观事物(比如宇宙深处等)和微观事物(比如基因等)以及未来的一切,人们只有借助语言这个工具来认知和阐释。所以洪堡特说:“语言不只是呈现已知真理的简单手段,而是在更大程度上解释尚未知晓的真理的手段。”(转引自兹文金采夫《语言和语言理论》)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了这个工具,人能够相互传情达意,能够协调事务,协同行动,使人类构成一个鲜活有序并生生不息的社会。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工具。也正是有了这个工具,斑斓陆离的人类文化得以保存、传播、传承和发展。

      也有人把语言作为战争工具。无论是世界殖民者掠地伴随的“殖语”的做法,还是都德的《最后一课》所反映的普法战争期间,普鲁士侵略者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境况,或是日本占据我国台湾和东北强行推行日语的事实,无不表明语言被战争工具化。这也是人类利用自己的才智对语言功能的演绎。

      正是由于人们主要视语言为工具,所以过去人们就更多地在理念上按照工具的要求来思考语言问题,制定语言政策,进行语言规划,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语言这个工具好用。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过去实施的以规范语言文字本体和使用为主导的语言政策,实际上就是与语言工具观相适应的语言战略。

      二、语言观的新发展

      语言固然是工具,这是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人们对语言的主导认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信息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进程的推进,语言功能空前拓展,语言价值不断提升,有识之士敏锐地觉察到,语言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工具,应该以全新的观念、广阔的视野来对语言进行更全面更深刻的审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语言的如下属性和功能正在凸显;

      1.语言是资源

      这就是说,语言是我们人类很宝贵的东西,我们应该珍视、开发和利用。这并不是语言学家的职业自恋,而是日益彰显的事实。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语言是兼具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属性的最基础的资源。一方面,人类借助语言建构社会,系连人际,语言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能,并能产生社会效益,尤其是,语言作为关键要素促使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进而推动知识、财富的创造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且语言还是承载其他社会资源的资源;另一方面,语言系统及其要素作为物质存在,可以无限充分地被开发利用,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语言科学技术方兴未艾,语言应用领域迅速扩张,各种语言产品及与语言相关产品的开发已成为最具活力、最具经济效益的新兴产业领域,语言已经进入到经济和高新科技领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并且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语言作为资源的性质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其资源价值越来越显著,因为在高度信息化社会,在物质、能源和信息这三大资源中,信息是重要资源,信息资源的拥有量、利用率、安全性、处理能力等都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言自然也就成为重要资源。上述所有这些,都无不日益彰显着语言的资源属性、资源功能和资源价值。可以说,语言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其潜能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释放。这方面,陈章太(2008)、李宇明(2003、2005)、邱质朴(1981、2000)、黄行(2000)、张普(2006、2007)、孙宏开(2006)、徐大明(2007)等已有很好的论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