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城是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的一个村庄,历史久远,该区因此而得名。“红古话”指的是以红古城村为代表的小片方言,分布在兰州市红古区的红古、河嘴、花庄、平安四乡镇与西固区的达川乡,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万人,绝大多数为汉族,间有少数回民。本方言片东接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镇,南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与青海省民和县接壤,北与红古区窑街镇、兰州市永登县七山乡毗邻。湟水为其西南界河,兰青铁路与兰青公路纵贯其境。 红古话的单字调特点己由雒鹏《一种只有两个声调的汉语方言》(《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6期)作过报道。为了核实这一报道并弥补其连读变调等方面的阙如与不足,我们在2003年10月作了实地调查,发音人有师述诚(1930年生)、张登云(1934年生)、师述仁(1941年生)、武兴周(1944年生)四位先生,他们皆为红古村地道居民,一直在本地生活和工作。 一 声韵调 (一)红古话有23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
其中零声母音节开头带有摩擦色彩。 (二)红古话有32个韵母,不包括儿化韵
(三)红古话有两个单字调,不包括轻声 平去声 13高开婚,麻人龙,穷陈寒,近柱厚,盖抗岸,急曲黑,月六麦,局食服 上声 53古口好,五女老 其中上声调值有3个自由变体:53、553、55,第一个比较典型,故以之为代表。 二 两字组连读变调 红古话两字组连读变调分为“重重型”和“重轻型”两种类型。前者指的是后字不出现轻声的连读变调,后者指的是后字出现轻声的连读变调。为叙述方便,下文除照称“平去声”、“上声”两个单字调名称外,还使用了“平声”、“阴平”、“阳平”、“去声”四个深层调类名称。“平声”指古平声字和古入声字;“阴平”指古平声清音字和古入声清音字、次浊字;“阳平”指古平声浊音字和古入声全浊字;“去声”指古去声字和古全浊上声字。 (一)“重重型”变调发生在如下3类组合中 1“平声+去声”。这类组合中,后字不变调,前字由13变为21。例如:
(二)“重轻型”连读变调发生在如下4类组合中 1“阴平+轻声”。这类组合有两种变调表现。典型的轻声词语,即语法性轻声词语,如后字为“子、头”等后缀(红古话中“儿”作后缀发生儿化音变,不自成音节)、“里、上、下”等方位词或趋向动词的词语,前字由13变为21,后字读为13。例如:
2“阳平+轻声”。这类组合中,前字由13变为21,后字读为53.例如:
3“去声+轻声”。这类组合中,前字不变调;后字读为53。例如:
4“上声+轻声”。这类组合中,前字不变调,后字轻声调值接近21,但比之上述组合中的轻声显得轻短,拱度听感不明显,用调号1表示。例如:
三 声调特点 1红古话单字调类只有两个。从历史渊源看,古平声字、古全浊上声字、古去声字和古入声字构成了一个调类,我们称之为“平去声”;古清音上声字和古次浊上声字保持着上声调类,我们称之为“上声”。“平去声”和“上声”的调值由升降两个特征得到区别。 2红古话两字组变调分为“重重型”和“重轻型”两种类型。“重重型”前字变调,后字不变调,前字所变调型取决于自身的单字调和后字的单字调,“重轻型”后字轻声的调值以及前字的变调取决于前字的单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