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與“臉”的歷時競争與共時分佈

作 者:

作者简介:
殷曉杰,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Email:yinxiaojie1202@tom.com(金華 321004)。

原文出处:
漢語史學報

内容提要:

漢語史中在“人的面部”這一義位上,“面”與“臉”存在着歷時替换關係。文章分唐五代、宋金元、明一清中葉、清中葉一清末民初四個時段,論述了“面”與“臉”的競争替换過程。據調查,到清中葉,“臉”在通語中單用時已基本取代了“面”,但二者在複合詞上的競争替换目前還在進行之中。文章還對明清時期臉類詞的南北差異及“面”與“臉”的共時分佈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3 期

字号:

      現代漢語中指稱人的面部,“臉”是最常用的一個詞,出現頻率很高,“面”則主要作爲語素出現在複合詞中,且“多用於書面語體和一些成語中,口頭語體一般不用”①。漢語史中在“人的面部”這一義位上,“面”與“臉”存在着歷時替换關係。

      “臉”一詞的產生大約在南北朝時代,最初指現代漢語中所説的“臉頰”。《集韻·琰韻》:“臉,頰也。”《正字通》:“臉,目下頰上也。”特指婦女施胭脂處,梁簡文帝《艷歌篇十八韻》:“分妝間淺靨,繞臉傅斜紅。”陳後主叔實《《紫騮馬二首》之二:“紅臉桃花色,客别重羞看。”“臉”也可以用於男性,只不過用得較少②,《顏氏家訓·名實》:“近有大貴,以孝著聲,前後居喪,哀毁逾制,亦足以高於人矣。而嘗於苫塊之中,以巴豆塗臉,遂使成瘡,表哭泣之過。”周弘讓《答王褒書》:“故人之迹,有如對面,開題申紙,流臉沾膝。”至於“臉”什麽時候等同於“面”並進而取代了“面”,目前只有少數幾位學者論及。解海江、張志毅(1993)兩位先生曾對漢語面部語義場的歷史演變作過較爲全面的考察,其中對“臉”這一詞位的變化尤爲關注,他們指出,“約從唐代開始,‘臉’指稱義從‘頰’擴展到‘整個面部'”,並從四個方面對“臉”這一詞位發生變化並取代“面”成爲“面部”語義場主導詞位的原因作了探討。唐莉(2001)討論了“臉”對“面”的更替,主要考察了《水滸傳》和《兒女英雄傳》兩部小説,她認爲:“臉”在明代時使用已經較爲普遍,而到了清末,替换已經完成。汪維輝先生(2005)考察了“臉—面”等7組詞在《老乞大》四種版本中的歷時更替過程及其與現代方言共時分佈的關係,認爲:“‘臉’指整個面部且可用於男性,不會晚於宋金時期。”“到《紅樓夢》③裏,‘臉’就極爲常用了,共見到333例;‘面’雖然也還用於此義,但已經較少。表示人的臉部,‘臉’已經基本取代了‘面’。”這些爲我們進一步探討漢語史上“面”與“臉”的歷時競争、明清時期臉類詞的南北差異及“面”與“臉”的共時分佈等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 “面”與“臉”的歷時競争

      下面結合近代漢語語料,分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中葉、清中葉—清末民初四個時段,來論述“臉”與“面”在漢語史上的競争替换過程。

      (一)唐五代

      據目前學界意見,“臉”用於指整個面部可上推至晚唐五代,但此期它的出現頻率很低,與“面”相比,數量上處於絶對劣勢,整個唐五代,“臉”主要還是指“臉頰”。在敦煌變文15處用例中,只有1處指整個面部,《搜神記·行孝》:“昔孔子游行,見一老人在路,吟歌而行,孔子問曰:‘驗(臉)有饑色,有何樂哉?’老人答曰:‘吾衆事已畢,何不樂乎?’”④“臉”還處於萌芽期。下面是這一時期幾種口語文獻的調查結果:

      

      (二)宋金兀

      與唐五代相比,宋元時“臉”指稱面部的用例便比較多了。如《張協狀元》三十九齣:“婆婆望你歸,道你爲宅眷。裙破衣穿瘦著臉,一似乍出卑早院。”《錯斬崔寧》:“魏生措手不及,通紅了臉,説道:‘這是没理的事。’”具體來講,這一時期呈現出幾個特點:首先,單用的例句增多,如《簡帖和尚》:“那婦女把金篦兒去剔那蠟燭燈,一剔,剔在宇文綬臉上。”《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宋四公便改换色服,裝做一個獄家院子打扮,把一把扇子遮著臉,假做瞎眼。”其次,出現了諸如“臉湯”、“臉子”等組合和“古佛臉上剥金,黑豆皮上刮漆”等熟語。如《快嘴李翠蓮記》:“燒些臉湯洗一洗,梳個頭兒光光地。”《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婦女道:‘三哥,做甚麽遮了臉子嚇我。’”又:“這員外有件毛病,要去那:虱子背上抽筋,鷺鷥腿上割股,古佛臉上剥金,黑豆皮上刮漆。”值得注意的是,《張協狀元》和宋話本這兩種俗文學作品中,在“面部”這一義位上,“臉”單用的數量與“面”相比已漸趨持平。我們猜測在當時口語中,“臉”已經較爲常見,以下這個例子很能説明問題:

      (1)那婦女被宋四把兩隻衫袖掩了面,走將上來。婦女道:“三哥,做甚麽遮了臉子嚇我。”(《宋四公大鬧禁魂張》)

      叙述語部分用“面”,對話部分則用“臉”,應是實際口語的反映。另外,“臉”用於書面語體的用例也日漸增多,如《續世説》卷6:“人有七尺軀,不如一尺面;一尺面不如一寸眼。大將軍臉薄盼速,非帝王相也。”《東軒筆録》卷10:“有華州回道士上謁,風骨聳秀,神臉清邁。”

      字或作“斂”,20世紀初出土於甘肅張掖黑水古城的金代《劉知遠諸宫調》殘卷是太田辰夫先生所謂的“同時材料”,時代可靠,其中就有多例,如卷一:“那村夫懣飲酒篩碗中,盡都沉醉斂上紅。”卷二:“低頭扶起觀身分,朧月之下,把斂兒認。元來不是那窮神。子細端詳,却是李洪信:”⑦

      總的來看,這一時期無論是用法還是數量上,“臉”都尚未與“面”形成有力競争,還處於發展期。這一時期“臉”“面”的使用情況如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