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漢譯佛經新詞、新義的產生途徑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雲路,浙江大學西溪校區漢語史研究中心(杭州 310028)。 吴堅,浙江大學國際教育學院,Email:wylu@ema.zju.edu.cn(杭州 310027)。

原文出处:
漢語史學報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討論利用漢語固有語素或詞語創造新詞新義的途徑。譯經新義的產生規律包括:漢語原詞語素義的重新組合;漢語詞義的再引申;漢語原詞詞性的再轉化。譯經翻譯者除了利用漢語固有語素和詞義演變規律產生新義外,還有一些造詞的方法。主要是以同義語素替換造詞;仿照漢語相關詞造詞;以近義語素並列造詞。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2 期

字号:

      東漢以來產生大量漢譯佛經,其語詞不外乎兩類:一是直接運用漢語固有詞語及其含義,二是利用中土詞語進行創造,產生新的譯經詞語和詞義。創造新詞、新義離不開兩個因素:一是原典的影響,即梵文或巴利文等寫成的佛經原文;二是漢語當時流行的詞語和含義。前者以音譯詞和佛經術語爲主,後者以其他佛經常用詞語爲主。這裏主要討論利用漢語固有語素或詞語創造新詞新義的途徑①。

      臺

      譯經新義的產生有規律可循,大致歸納如下:

      一、漢語原詞語素義的重新組合

      翻譯佛經往往利用語素意義賦予漢語固有詞語新含義,也就是利用漢語原詞的另外語素義,從而產生與漢語原詞意義不同的新義。比如:

      赤肉 即裸身,光着身體。劉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五分律》卷四《舍墮法》:“爾時衆多比丘隨估客行,失道遇劫剝奪,赤肉裸形,而還向舍衛城。”又卷七《墮法》:“船未到岸,比丘尼被剝赤肉。”

      按:“赤”有“空、盡、一無所有”義,《韓非子·十過》:“晉國大旱,赤地三年。”陳奇猷《集釋》:“焦竑曰:古人謂空盡無物曰赤。”《韻會·陌韻》:“赤,裸裎曰赤體,見肉色也。”漢語有“赤身裸體”、“赤裸”、“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赤手空拳”、“赤膊上陣”等説法,“赤”都是“裸露”或“空無”之義。“肉”字可以泛指動物的肉,也指人的皮肉。佛經則用來表示人體。故“赤肉”猶言赤身、裸身,雖然是新義,卻符合“赤”、“肉”語素的固有義。

      漢語中早有“赤肉”一詞,指動物的肉。《呂氏春秋·貴當》:“窺赤肉而烏鵲集,狸處堂而衆鼠散。”《淮南子·説林》:“赤肉懸則烏鵲集,鷹隼鷙則衆鳥散。”是取“赤”字紅色的意思。譯經中的“赤肉”字面上與漢語同,但卻取其另外的語素義,所以就有了新義。

      樂人 安逸之人。後秦弗若多羅譯《十誦律》卷十六《九十波逸提法》:“爾時王舍城中,十七群年少富貴家子,柔軟樂人和提等,未滿二十歲,長老目揵連與受具戒。”卷二十一《七法中受具足戒法》:“長老大目犍連與王舍城中和利等十七諸年少樂人授具足戒。”

      按:樂謂安樂、安逸,樂人就是安逸之人。《大詞典》只有“樂(yuè)人”而無“樂(lè)人”,這也是利用了語素的不同含義。

      雜種 各種;多種。早見於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卷十一:“雜種諸藥,具滿諸器。”又:“或食牛糞,或食麻滓雜果藕根,或食雜種諸樹軟枝。”因爲“雜”本來即有繁多之義②。

      “雜種”漢語中已有混雜而成的意思③。東晉法顯共佛馱跋陀羅譯《摩訶僧祇律》卷三:“如放牧人放雜種畜生,所謂若象、若馬、若牛、若駝、若驢、若羊等。”

      顧命 在中土典籍中原是天子遺詔的意思,源於《書·顧命》:“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故“顧命”謂帝王臨終遺命。但在佛經中是指“王”或“世尊”的吩咐、命令,也指平時對事情的吩咐、命令。側重在語素“命”的意義上④。後漢曇果共康孟詳譯《中本起經》卷下《本起該容品》:“會有敵國興兵入界,彼眾强盛,王自出征。顧命梵志名曰吉星,權領國政。”又卷下《大迦葉始來品》:“世尊遙見,歎言:‘善來迦葉。’豫分半床,命令就坐。迦葉進前,頭面作禮,退跪自陳曰:‘余是如來末行弟子,顧命分坐,不敢承旨。’”即其例⑤。

      瑕穢 爲近義連言,中土文獻指玉的斑點或污穢,比喻事物的缺點。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執贄》:“玉至清而不蔽其惡,內有瑕穢,必見之於外,故君子不隱其短。”漢王充《論衡·自紀》:“通人造書,文無瑕穢。”《後漢書·班彪傳附子固》:“於是百姓滌瑕蕩穢,而鏡至清。形神寂寞,耳目不營。”李賢注:“瑕穢猶過惡也。”

      在譯經中,“瑕穢”側重於“穢”,有污穢、骯髒等義。後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七《善知識品》:“常當自護自念,使我無得生是惡心,一切使我心無瑕穢。”

      進引 中土文獻中“進引”有引薦、提拔義。《南齊書·明帝紀》:“史臣曰:……夫戕夷之事,懷抱多端,或出自雄忍,或生乎畏懾。令同財之親,在我而先棄,進引之愛,量物其必違。”《隋書·高熲傳》:“及蒙任寄之後,竭誠盡節,進引貞良,以天下爲己任。”又《文四子傳·房陵王勇》:“典膳監元淹,謬陳愛憎,開示怨隙,妄起訕謗,潛行離阻,進引妖巫,營事厭禱。”與現代漢語的“引進”意思相近。

      佛經中“進引”猶“進路”,謂進發、上路,是當時的一個口語詞。舊題三國吳支謙譯《撰集百緣經》卷二《法護王請佛洗浴緣》:“時彼城中,有五百賈客,往詣他邦,販買求利,涉路進引,到曠野中。”又卷六《鸚鵡子王請佛緣》:“至明清旦,世尊進引,鸚鵡歡喜,在前引導,向王舍城。”又卷九《海生商主緣》:“更入大海,獲其珍寶,進引還來。”又:“爾時商人,聞是語已,進引入海,大獲珍寶。”又《罽賓寧王緣》:“尋集諸臣三萬六千,嚴駕,欲來朝拜大王;然有所疑,未及進引。”

      中土文獻用的是抽象義、比喻義,佛經中則用具體義,側重在語素“進”的意義上。

      二、漢語詞義的再引申

      上面説的是語素義的選擇或重新組合,下面説的是雙音詞意義的引申。就是利用詞義演變規律賦予漢語固有詞語新含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