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现象在不同层面中的句法表现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谊生,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 200234)。

原文出处:
语文研究

内容提要:

语法化过程中的滞后与遗留,导致词类功能与句法结构呈现出阶梯式的降格虚化,据此可以作为检验词性与结构的依据。语义的虚化与抽象化常伴随着言者主观性的增强,词义的演化并非都是淡化或消退,有时只是减弱了客观意义,加强了主观意义。语用的强调与语义的磨损,使得发话人有时会采用叠加强化的表达方式。篇章中的一些言语小句在语法化的作用下会逐渐凝固化与关联化,最终转化为关联词语或情态成分。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0 前言

      0.1 本文不拟对语法化现象作一全景式的论述,而是选取了句法、词义、语用、篇章四个不同层面的语法化现象,分析语法化演化在不同层面中的句法表现。本文的基本结论是:无论哪个层面的语法化,其演化结果总是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法化在形式方面的演化包括句法结构由自由转化为粘着、由繁复转变为简洁、由基干转为辅助等,语法化在内容方面的演化则包括基本义的抽象化、泛化与主观化的增强等。语用表达中,发话人为了强调某些表现成分或者为了使表达更为精确,有时就会运用强化方式从而导致叠加与羡余;篇章中的言语小句在频繁使用中会逐渐凝固化与关联化,进而转化为关联词语或情态成分。

      0.2 本文例句部分引自北京大学语料库,部分选自通过人民网等网络检索到的当代新闻报道,部分简单的常识性例句是自拟的;为了节省篇幅,现代例句一般不标出处。

      1 句法结构中的滞后与遗留

      滞后(retardation)与遗留(remaining)是语法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句法现象(Hopper J.Paul & Elizabeth C.Traugott 1993,沈家煊1994)。滞后是指语形的变化总是滞后于语义的变化,而遗留则是指实词虚化成语法成分后,总归会或多或少保留一些原实词的句法语义特点。就词类的演化趋势而言,名词、动词、形容词会虚化为区别词、副词,名词会虚化为量词、方位词,动词会虚化为介词、副词,副词也会再虚化为连词和语气词等。总之,词类的虚化总是从开放到封闭、从自由到粘着、从较虚到更虚,一类类、一级级降格。比如“中”本来是表方位的名词,经常后附于其他名词并逐渐粘着和定位,成为方位词,再向前虚化就成了时态助词:

      (1)庙在山中>位置居中>属于华中>躺在家中>留在心中>在运行中>正营业中>热卖中;

      又比如,“给”本来是动词,先降格为介词,再继续虚化为助词乃至一个焦点标记词:

      (2)给我一本书>交给我一本书>交一本书给我>给我交一本书>那本书给他弄丢了>那本书他给弄丢了>那本书被他给弄丢了/他把那本书给弄丢了>//那本书我给你带来了>那本书我给带来了;

      实词和虚词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成为形态成分或进入词内成为构词语素,比如“被”的演变就经历了从名词到动词、介词、助词,进而成为被动标记和定位语素的衍化历程:

      (3)去冠被,舍鞭>忠而被谤>被尚书召问>龙被射死>被贬潮州→被贬、被困、被囚、被围、被捕、被刺、被俘、被害>被动、被迫、被控/被告、被试;再进一步,“被”又成了类前缀,而近年来更是成了一个极为活跃的、表非自主义的特殊前缀:

      (4)被压迫、被剥削>被乘数、被除数>被就业、被加薪、被结婚>被高速、被小三;

      然而,句法结构的语法化,虽然也是不断地从一种结构关系朝另一种更虚化的结构关系演化,但由于滞后效应的存在,经常会出现表层形式不变、深层关系已经转变的情况。比如“需、想、欲、要”4个词,其实义动词的基本语义都是表示“希望(得到/达到)”,而且,这4个词的语法化进程分别达到“体宾动词、谓宾动词、助动词、副词、连词”这样5个不同阶段。由于新用法形成旧用法一般不会消亡,所以,各词的句法功能与结构关系呈现出如下阶梯式分布:

      

      显然,各词从带体宾、带谓宾直到表限定、表关联,5个阶段在句法上是动词的支配性与及物性逐渐弱化,最终缺失;语义上是主语的意愿性与能动性逐步淡化,最后消失。可以归纳如下:

      

      上表带括号的“(+)”的各项,都表示尽管存在,但都不典型、不常见。具体解释如下:

      首先,由于跟“须”存在着竞争与分工,“”一般只能带体宾,不过,近年来也出现了带谓宾的倾向,像“还需认真辨别、尚需认真调查、更需仔细核对”这样的“”用法已在网上频频出现;表明“”已开始萌芽,只是尚不典型,所以,表中用(+)来表示。

      其次,据调查,一些北方方言中已有“”的助动词用法,如:“我浑身又酸又痛,恐怕又想生病了”;但“”在普通话中还只是初露端倪。比如像“这几天我可能想生病了,因为鼻子老酸酸的,是累了吗?说不清楚!”“生活习惯乱了,也可能想生病,要发烧了,好担心啊!”这样的例句网上也已出现,但接受度还不高,因此,也只能用(+)来表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