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意见领袖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 桑亮,许正林(上海大学)/《当代传播》,2011.3.12~14 通过对新浪微博的观察与统计发现,微博使得草根的声音得到放大,但真正被成倍放大的还是精英话语。因为微博的传播是一种基于信任的传播,要成为意见领袖首先需要用户具备一定的权威性以取得信任。而微博中取得信任最便捷的途径便是取得实名认证。实名认证确证了某个用户在现实生活中具备一定的话语权与权威性,故而在网络、微博上此用户能取得他人信任,拥有更多的粉丝资源。于是,话语权毫无意外地掌握在一直以来在现实中就受到关注较多的微博用户手中。 当然,微博意见领袖中也有一部分属于特征较为明确的非实名用户,如“冷笑话精选”、“精彩语录”、“微博搞笑排行榜”等,这类用户带有明显的目标定位,内容主要以段子、语录、冷笑话等为主,不常、甚至不发表有关个人生活及心情的内容,他们介于认证用户与普通用户之间,甚至比有些实名认证的名人或机构具有更多的粉丝资源,构成了微博意见领袖的草根部分。但实际上,此类微博并不能看作是普通的“草根”用户,真正的普通用户想要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成为意见领袖困难重重。 同时,微博意见领袖也无法摆脱对既有媒体的依附。因为相较公共话题,个人话题的微博无论在转发还是评论的数量上都要逊色。关注社会事件、发表自身评论观点就成为增强微博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但微博意见领袖由于自身信息量的不足,必然回归到依附既有媒介的状态。另外,微博除了从传统媒体上获得信息外,微博上的海量信息也成为传统媒体的新信源,这意味着传统媒体在新的空间里加强了与公众的联系,扩大了其网络世界中影响力。 现状、问题与反思:美国报纸媒介涉华报道研究的深度分析 邵静(上海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2.9~15 目前,国内有关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研究较多,但是比较分析国内外此类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国内的研究路径,往往是利用并不算多的个案样本,再僵硬套用多种理论和运用简单易行的研究方法,然后总结出一些带有一定归纳性和普适性的千篇一律的结论,即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客观报道的存在,但普遍认为这些涉华报道是刻板的、负面的、有偏见的、主观的、意识形态的、政治化的。 此类研究所运用的理论,涉及社会建构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框架理论、话语理论等,但在研究方法上,以宏观的、归纳性的、总结性的研究为主,作者的主观性、随意性往往会干扰到研究过程,比如,在对美国报纸媒介涉华报道进行分析时,许多研究者喜欢以“正面”、“负面”、“中性”为识别框架进行归类,如果一篇报道是赞誉中国政府的有关政策与做法的,它就属于正面报道;如果一篇报道的立场与中国政府完全相反或者是批评中国政府的则为负面报道;其余的则为中性报道。其实,这种分类方法早已不能穷尽所有的报道内容了,只会使研究中的主观性和倾向性更为明显。此外,在很多时候,研究者们选择对研究结果体现出来的事实视而不见,而是仅仅关注,甚至是臆造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目的与动机,对于报道者想法的揣测替代了对于实实在在的新闻报道的分析,这也是导致众多“美国媒体涉华报道是刻板的、负面的、有偏见的、主观的、意识形态的、政治化的”等雷同结论的原因之一。 因此,为促进该领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国内有关涉华报道的研究,是研究方法出了问题,还是主观意愿影响到学术研究的客观性? 如何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和比较中找到更为科学、有效、实用的研究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方法? 如何依据研究对象的特性,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何切实提高此类研究的针对性,并勇敢地面对、正确地处理有违自己意愿或初衷的相反性和多样性的结论? 从荷赛获奖作品看世界新闻摄影现状与趋势 黄文(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闻与写作》,2011.8.21~26 荷赛全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1955年起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评选。2009年,参加荷赛的作品数已逾9.6万幅, 参赛摄影师超过5500人。从数万张照片中评奖是个很残酷的过程,评选时一张照片停留在屏幕上的时间最短1秒钟,最长5秒钟,如果是组照,一组照片大约20秒就过完了。与国内摄影比赛不同,荷赛第一轮评委和第二轮评委的第一轮评选是不许看图片说明的, 这使摄影水平在荷赛中得到突出强调。入围作品首先在影像上要有高水平,然后从所有好摄影作品中挑好新闻。同时,单幅照片获奖的重要元素是画面是否属于“决定性瞬间”, 成组照片则不仅考验摄影师,也考验图片编辑。 荷赛评选中,现场新闻类比赛的评选至今严格遵循着经典新闻强调新闻现场的理念,特别强调情感张力和戏剧性,注重图片的影像价值,图像要表现体现新闻实质和瞬间精华的决定性瞬间,要符合大家已经形成规范的影像审美规律。但是在近几年荷赛评选中出现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现象:一批极端个人化的作品相继获奖,从中可以看出世界新闻摄影行业发生的某些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