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新闻业与传媒的边界

——从《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说起

作 者:
姜华 

作者简介:
姜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新闻记者

内容提要:

英国《新闻世界报》的窃听丑闻,突破了新闻伦理和法律的界限,对新闻自由、民主制度、新闻独立精神和监督机制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力。这些教训值得全世界的传媒业者引以为戒。这一案例的典型意义在于它再次凸显了市场新闻业的致命缺陷,也使我们重新思考新闻传媒的边界以及新闻业的使命所在。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11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212

      2011年7月4日,英国《卫报》在头版报道了《世界新闻报》曾于2002年窃听一名被绑架的失踪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电话的丑闻,报道称,受害少女的尸体于当年10月在一片树林中被发现,该报的窃听行径干扰了警方破案,同时也给受害人家庭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精神创伤。消息一出,随即引发各方密切关注和社会的一致谴责。

      随后,出版160多年的《世界新闻报》宣告停刊,新闻集团多名高层辞职,接受司法调查。最近又传出消息,因窃听电话入狱的《世界新闻报》记者克莱夫·古德曼称,该报的非法窃听行为曾在编辑会上广泛讨论。人们怀疑,该报窃听丑闻被英国新闻集团集体蓄意掩盖……

      《世界新闻报》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报纸?为什么新闻集团和默多克对它如此看重?此前《卫报》对它的窃听丑闻也屡有报道,为何都以赔偿平息事态,而偏偏这次却不能再侥幸逃脱?《世界新闻报》究竟侵犯了什么?透过这些疑问,我们不禁会问,在这个传媒竞争日益加剧、传播新技术层出不穷、市场风云变化的时代,传媒的边界在哪里?新闻业的本质和使命又是什么?如何守住底线,真正成为负责而自由的新闻业一员?

      一、市场新闻业的特征

      市场新闻业是新闻业产业化后,学术界对新闻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为首要经营目标的运营方式的概括。以欧美诸国为主的西方传媒业,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经济领域自由主义思潮的弥漫,掀起了一股兼并风潮。虽然四五十年以来,这股传媒业的兼并之风时强时弱,但蔓延至今确从未停止过。传媒业的兼并,是新闻业市场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深刻影响着新闻业的运作及发展方向。默多克及其新闻集团自组建以来就是市场新闻业的开路先锋和不折不扣的践行者,并以其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巨型传媒组织影响了无数的传媒企业。

      不惜利用一切手段迎合并取悦于受众是默多克的新闻观,也是默多克的“成功之道”和此次《世界新闻报》败走麦城的主要原因。在默多克看来,传媒就是要提供给受众喜欢读、愿意看的新闻,而新闻的题材和内容的社会价值则是次要的。默多克深深懂得,一个媒体只有拥有更多的受众,它才能拥有更大的政经影响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政商两界人士的关注,最终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广告客户,牟取更多的利润。因此,他在购买《太阳报》、《世界新闻报》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继续发扬其原有的“小报传统”,同时降低报价,以吸引更多读者。他这种新闻观甚至一度影响了其旗下主流大报的新闻风格。例如,默多克曾反复对《华尔街日报》的记者灌输他的“新闻生意经”——放弃追求普利策新闻奖的梦想,多写些读者喜欢看的轻浅新闻,这样报纸才能有市场。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斯密塞认为,研究传媒,首要问题应该是,大众传媒“替资本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依此路径,他提出了著名的“受众商品”的概念(台湾学者一般将“受众商品”译为“阅听人商品”)。他认为,“垄断资本主义之下无休闲,大多数人在非睡眠以外的时间,都是工作时间”,“职业以外的工作时间,最大宗的要算是卖给广告商的阅听人时间。卖的人,并不是工作者本身,而是大众传播媒介。谁生产这个商品?大众传播媒介,借着外显与暗藏的广告与‘节目’素材,建构了这些资产阶级传播理论家所醉心的市场”。①媒介、受众、广告商三者通过相互的关系,最终使受众转化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而这种特殊商品为资本主义的广告商(商品生产者)创造了需求,维系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再生产。显然,传媒大亨默多克是深谙此道的。

      《世界新闻报》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周末小报,它成立于英国报业产业化初期的1843年,创始人是约翰·贝尔;1891年,拉塞尔斯·卡尔从贝尔手中购得该报;1969年,该报再次易手,被默多克收购,此举也是默多克正式涉足英国新闻业、筹划全球扩张的开端。168年来,《世界新闻报》从来都以市场化为导向,一步步攻城略地,成就了一家百年老报的“辉煌”,也成为世界报业中的一个奇迹。与当时流行的政治倾向鲜明的政党报纸和激进报纸不同,成立伊始,《世界新闻报》就确立了“通过满足‘所有阶级的一般需求’而娱乐尽可能多的人们”的定位,其唯一的目的就是盈利,以至于在其1843年10月1日创刊号上直言不讳地宣称:“只有达到最大的发行量,才能使老板在这项新奇而独特的事业中所投入的大量资金有所回报。”②而默多克更是将《世界新闻报》这一市场定位发挥得淋漓尽致。

      新闻“小报化”是市场新闻业的显著特征,也是默多克及相当一部分传媒企业的惯用手段。所谓的“小报风格”是指一种以追求趣味性为主的模式化的新闻叙述风格,同时因片面追求叙事生动而常常偏离了新闻业的客观性标准。小报的内容以名流新闻和流言蜚语取代了严肃新闻,以市井百姓喜闻乐见的趣闻轶事替代了重要的国际性事件。其突出的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闻的精短性,同时强调叙述而非分析;二是鲜明的私人性特征;三是注重视觉效果。③多年以来,《世界新闻报》一直标榜自己的平民化倾向,鼓吹它面向社会底层的政治诉求。但是,与英国历史上的激进报刊偏重于政治新闻、政治评论乃至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文风不同的是,它更看重政界、商界、体育界和娱乐圈的丑闻、趣闻和八卦消息,早在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它就有意识地“用非常专业的方式将时事新闻、体育新闻、小道消息和政治评论糅合在一起”④,这其实是典型的“小报风格”。正是这种办报方式使它不仅顺应了英国废除知识税后的新闻业产业化趋势,也使它取得令人瞩目的市场业绩:创办不久,每期销量即超过1万份,在默多克接手前的1950年代,销量曾一度达到40多万份,而近些年在英美新闻业更是独领风骚,每期销量维持在270万份左右,单从销售数量上看,令很多欧美主流严肃大报望尘莫及。从《世界新闻报》一百多年的新闻实践看,虽然它也揭露了不少政治丑闻,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本质上讲,这些都是其商业追求的副产品。它更习惯于、更擅长的是,爆炒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商两界的丑闻,主要看重的还是相关人员是否有知名度,是否具有炒作的商业价值;希望通过新闻炒作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普通百姓关注的焦点,并最终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从新闻编辑业务的角度看,“小报化”的策略顺应了数字化读图时代的公众阅读习惯,使它迥异于主流大报的编辑风格,对普通市民有极大的吸引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