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的碰撞融合

——从腾讯·大楚网看互联网再地方化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谢湖伟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腾讯·大楚网总编辑

原文出处:
新闻前哨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11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无论报纸和杂志记者是否高兴,10年后,纸张都将在事实上失去其作为信息载体的意义,大量信息将通过电子途径,而不是以成堆纸页的形式,送达个人信息终端。”比尔·盖茨2005年在伦敦度过了50岁生日,在宣布将个人财产捐献社会后,他发出了这一令全世界震惊的“诅咒”。6年过去,尽管大洋彼岸数家名报告别“纸时代”的讯息频传,日本报业广告也被互联网总体超越,但中国报业却迎来一个“小阳春”。

      距离“盖茨诅咒”到期之日不到5年,谁会相信2015年报纸会被电子终端取代?很多报人从开始对互联网冲击的深重忧虑,重新回到对报业信心满满,相信“至少在中国不可能”。美国未来学家保罗·萨福(Paul Saffo)在评价1995年的互联网时,用了“超级短视”(macro-myopia)一词:“对于某项新技术的希望、期待或者恐惧往往使我们高估了其短期的影响而现实经常无法满足这种膨胀的预期。因此,我们随之而来的失望让我们调转矛头,开始低估其长期意义,我可以打赌这一次与上一次的估计错误不会有什么两样。”

      按保罗·萨福的逻辑,互联网既没有那般颠覆与可怕,也没有如此虚妄和无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4.5亿大关,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6930万人。用户决定一切。中国三分之一人口且很快将有一半人使用的新东西,就绝不会是一个不能改变世界的东西。它的力量将在未来一个相对较长的阶段逐步释放。它所代表的流动空间突破了资讯、地域、人与人之间鸿沟的壁垒,对地方空间的碰撞融合,将给基于地方生活与体验的报纸以及整个地方空间的结构带来改变,本文将在曼彻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网络社会等理论框架内,以腾讯·大楚网为例做出分析。

      一、地方空间的报纸与流动空间的互联网

      作为网络社会理论的奠基人,曼彻尔·卡斯特认为信息处理与沟通的技术,正像工业革命一样重组着信息社会的方方面面。除了原来意义上的地域空间外,网络的出现使信息在“流动空间”内横越全球并将网络彼此相连。“流动空间”具有三个层次:电子化的互联构成了流动空间的第一个物质基础;节点与核心构成了流动空间的第二个层次;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的空间组织构成了流动空间的第三个层次。网络结构中,传统上的地域概念丧失了意义,我们不再需要拥挤于狭小的城市空间,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在地理上获得延伸。①

      但另一方面,曼彻尔·卡斯特提出网络社会是围绕着全球(global)与地方(local)的对立组织起来的。经济、技术、媒体与制度化的行政管理部门的支配过程都是组织在全球网络之中,但是日常工作、私人生活、文化认同和政治参与在本质上是地方的。流动空间通过互动网络把不同地方的行动与人群连结起来,地方空间则把地方范围内的经验与活动组织起来。美国有大约90%的日报是所在城市的唯一日报。二战结束后,国际报道已不再是读者关注的焦点,报纸的报道越来越注重当地事件和人物,这是由报纸对读者的贴近性决定的。美国一次问卷调查显示,受访的318位发行人与总编辑全部认为,地方新闻对于读者的吸引力是非常高的,全国性的新闻排名第七,落后于地方新闻、讣闻、分类广告、普通广告、体育新闻以及娱乐新闻。1978年以来,美国的全国性报纸在不断递减,目前真正称得上全美国的报纸只有《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已于2008年年底停出印刷版)3家,而其他各报均已成为地方性报纸。法国全国共有法文日报136种,发行量超过10万份的全国性报纸有7种,地方性报纸有20份。全国性报纸中发行量最大的《费加罗报》只有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地方报纸《西部法兰西报》销量的一半。②至于中国的情况,看看每年报业发行量排行榜上那些都市报傲人的数据,就足以说明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报纸生来就是属于地方空间,源于它与人们生活和体验的嵌入;而互联网生来属于流动空间,在于它对地域障碍、资讯壁垒、人与人之间鸿沟的突破,从而将现实社会关系从地方性场景中“挖出来”(lifting out)。两者看起来是完全不同的两极。

      二、碰撞:互联网的再地方化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在《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中提到了“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这是经济领域为了强调全球化的产品或服务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而造的一个新词。苏格兰阿拉丁大学社会学教授罗兰·罗伯森(Roland Robertson)认为“全球本土化”意味着普遍化与特殊化趋势的融合,两者共同起着作用。空间障碍的消除不意味着“地方”意义丧失了,“地方”也可以在这些导致世界“外爆”(麦克卢汉语)的技术和过程的作用下得以重新组织。同样是互联网上表达无奈的符号,中国人用汉字“囧”来形象苦脸,而日本人用“orz”来形象一个额首于地的人。“地域和文化的特性永远不能消除,永远不能绝对超越。全球事实上也跟重新本土化的新动态相联。”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