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与社会人群的分化

作 者:
彭兰 

作者简介:
彭兰(1966-),女,湖南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媒体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网络不仅以信息传播的方式对社会产生着影响,也在逐渐作用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是对社会人群分化的影响。网络对人群分化产生作用的主要因素为:网民的媒体选择、网民的技术拥有能力、社会网络的作用、网络亚文化的作用以及网络话语的竞争等。当然,这些因素不是独立而是共同作用的。网络中的个体也不是处于一个单一的群体中,而是同时处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受到这些群体的影响与制约。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11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11)02-0088-(07)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网络传播活动中,人们对于媒体的选择和采用的网络工具不同,人们所处的社会网络和亚文化的环境各异,人们的影响力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人群也在不同的层面上出现分化。尽管这种分化目前还不像社会阶层分化那样深刻,它更多地表现为文化性的差异,但是,它的长远影响是值得关注的。

      网络人群的分化是由多重因素在多种维度上作用的共同结果,这些维度主要包括:网民的媒体选择;网民的技术能力与技术偏好;社会网络的作用;网络亚文化的作用;网络话语的竞争。

      一、媒体选择与人群的分化

      网络传播是一个由传播者与受众共同实现的信息活动过程,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是一个受众主动选择媒体、使用媒体的过程,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受众使用媒体的过程中,会有“分众”或“受众区隔”现象的出现。

      学者弗朗索瓦·萨巴(Francoise Sabbah)在1985年便指出新媒体技术的“分众”功能:[1](P320)

      新媒体决定了片段化的、分化的观众,虽然就数目而论算是大众,但是从信息接收的同时性与一致性来说,他们已经不再是所谓的大众(mass audience)了。新媒体已不再是传统定义下的大众媒体,传送有限的信息给同质的视听大众。由于信息与来源的多样性,观众本身变得更会选择。目标观众群倾向于选择信息,因而强化了多区隔化,促进了传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个人关系。

      日本学者伊藤优一(Youich Ito)分析了日本媒体的演进历程后也指出,由于新传播科技聚焦于多样化的专业信息,大众社会逐渐演变为“片段化社会”(segmented society),因此阅听大众日渐因意识形态、价值、品位与生活风格的不同而分化。[1](P320)

      正如美国学者唐纳德·肖等人在“议程融合”理论中所指出的,人们选择、使用媒介往往是出于对社群的归属需要,因此,媒体使用本身是在强化这种归属,也就是强化人群的分化。

      像使用其他媒体一样,网民在选择网站、社区时也会自然出现分化。这种分化使人们在信息环境和意见气候的接触方面,有更多的偏向性,而这种偏向性反过来又会强化不同人群在意见、态度甚至价值观和行动层面产生差异。

      二、技术使用与人群的分化

      对于网络这样技术依赖性很强的媒体来说,技术的使用会强化人群的分化。

      1.技术权力的落差带来的人群分化

      网络传播是以一定的技术为基础的,无论是从信息的发布还是接收方面看,因此,技术能力的高低,技术拥有的多少,都会带来一种“权力的落差”,这种落差也会影响到人群的分化。

      目前广泛使用的“数字鸿沟”这个概念,就反映了由数字技术带来的社会分化这样一种现实。

      关于“数字鸿沟”的定义,现在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在线新闻里,数字鸿沟被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差距。这种差距既存在于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于一国内部不同人群之间。

      比较流行的对“数字鸿沟”的一种定义,是指在信息时代因地域、收入、教育水准和种族等原因而形成的在数字化技术掌握和运用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不平等现象。

      在中国,个体间数字鸿沟的存在也是明显的,历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都表明,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地区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的上网能力。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数字鸿沟外,在具有上网能力的网民之间也存在着技术能力的不平等现象。有些网民只掌握最基础的上网技术,而有些则能不断掌握最新技术。技术能力的强弱,不仅影响到人们获取信息的广度,也影响到人们参与信息传播的深度。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活动范围也会逐渐产生分化,由此出现人群的分化。

      2.技术工具的选择与人群的分化

      人们参与网络活动,总是以一定的工具或手段为基础的。网络工具看上去是中立的,本身似乎是没有偏向的,但是,工具使用过程本身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进行着人群的分化。

      例如,在即时通信工具的选择上,人群的自然分化已经显现出来。

      在中国,目前MSN与QQ是两种最主要的即时通信手段。虽然在功能上有很多相似性,但是,不同人群对这两种工具有不同的偏好。根据CNNIC 2006年的调查,在北京与上海的特定用户群中,MSN占据了一定的优势。调查显示,使用地点为单位的京沪即时通信用户中,MSN分别以49.5%、67.5%的占有比例高过QQ。相应地,在京沪的高端人群中MSN所占份额显示出比QQ更大的优势,分别领先了10和30个以上的百分点。CNNIC调查报告把高端用户定义为年龄在25岁以上,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文化程度在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用户。在其他地区的特定人群中,QQ则依然显现出明显的强势。[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