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媒介批评论著十年扫描

作 者:

作者简介:
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介批评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新闻传播论、媒介批评与媒介文化研究;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丹,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讲师,主要从事媒介文化研究。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0)。

原文出处: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文章对2000年以来国内媒介批评论著的出版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梳理,着重分析了十年来媒介批评论著在学术上所取得的进展,包括理论研究长足进步、批评实践初见成效、历史研究受到关注、学术平台初现端倪等几个方面,同时也指出了有待改革的学术问题,即: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学术研究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有待加强,批评实践的热度、力度、高度、深度有待提升。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11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11)02-0071-05

      自2001年刘建明教授出版中国内地第一本媒介批评理论著作《媒介批评通论》以来,到2010年刚好十年。而在以“媒介批评”作为书名的论著出版之前一年即2000年,已有两部媒介批评论著问世,即薛耀晗的《报刊审读初探》和欧阳宏生的《电视批评论》。如果从这两本论著算起,那么媒介批评论著的出版到2010年已是十周年。无论如何,在刚刚迈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之际,回顾一下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媒介批评论著的出版状况,特别是分析一下这些论著所反映出来的媒介批评研究状况,对于推进今后的媒介批评研究当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一 十年媒介批评论著的出版情况

      讨论十年媒介批评论著的出版,首先碰到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这就是如何确定媒介批评论著的范围。那些以“媒介批评”为书名的论著自然是首选。但是,“媒介批评”在大陆还有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不同称谓,如“报刊审读”、“新闻阅评”、“新闻评析”;同时,还有更加专门性的媒介批评称谓,如“报刊批评”、“电视批评”;此外,媒介批评还与传播学批判学派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回顾媒介批评论著的出版,是不能忽略这些具体情况的。在比较广泛的意义上,十年来媒介批评论著的出版说不上热闹,却也取得了一批成果。按出版时间顺序,可以将有关论著列成如下一览表(见下)。

      总体上看,这些论著的出版,体现出中国内地媒介批评研究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或力图建构媒介批评的一般学科知识体系,如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陈龙《媒介批评论》,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雷跃捷《媒介批评》等;或努力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理论,如薛耀晗《报刊审读初探》,王首程《报刊审读》,夏琼《新闻评析》,刘祖禹、胡文龙《新闻阅评学》等;或探讨电视批评理论,如欧阳宏生等《电视批评论》、《电视批评学》、《电视批评:理论·方法·实践》,时统宇《电视批评理论研究》;或聚焦国别媒介批评理论及其历史发展,如谢静《建构权威·协商规范——美国新闻媒介批评解读》、《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或从某一理论视阈来探讨媒介批评的专门性问题,如肖小穗《传媒批评——揭开公正中立的面纱》,潘知常《传媒批判理论》,张艳红《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或论述媒介批评的历史发展,如刘建明《西方媒介批评史》,胡正强《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欧阳宏生、杨状振《中国电视批评史》;或展示研究媒介批评话语实践的独特成果,如《大众立场——李幸电视批评文集》、《第三只眼看传媒:媒介批评热点文选》、《媒介批评的实践与探索——陕西省报刊专题审读案例选辑》;或搭建媒介批评研究的学术平台,如蒋原伦、张柠主编《媒介批评》,董天策主编《中外媒介批评》……所有这一切,都充分显示出媒介批评研究的蓬勃发展与内在活力。

      

      二 十年媒介批评论著的学术进展

      上述各类媒介批评论著的出版,表明中国内地媒介批评研究的学术进展取得了一定的实绩。具体地说,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

      第一,媒介批评的理论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将媒介批评学科化的学术努力十分明显。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建立“传媒评论学”、“媒介批评学”、“报刊审读学”、“电视批评学”的学术呼声彼此唱和,不曾中断。在这样的学术追求过程中,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视阈与不同角度切入,努力建构不同层面的“媒介批评学”。

      学者们用力最勤的当属总体性或一般性的“媒介批评学”建构。刘建明、王君超是大陆媒介批评学术研究的开拓者。他们努力将“媒介批评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加以研究,较早尝试建构“媒介批评学”的理论体系与知识框架。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从媒介批评的基本理念切入,围绕媒介批评内涵与任务、对象与主体、规范与标准、方式和内容、思维方法、文本理论等问题展开论述,并结合实际对新闻媒体、新闻作品进行解析,涉猎广泛,多有己见。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出版的专著,篇章结构更有内在的学理性与逻辑性,围绕媒介批评的本质、起源、理论、标准与方法进行探讨,并剖析了西方的媒介批评理论和中国当代的媒介批评实践与学科建设,论述比较深入。其后,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对媒介批评的批判性立场、范畴、命题、方式做了深入研究,通过对当代批评理论的系统梳理来阐释媒介批评的立场与范畴,进而阐述媒介批评的对象与批评活动、批评工具与操作方式,既有理论研究的高度与深度,又有批评实践的操作指导性,深化了国内媒介批评研究的内在学理性。陈龙《媒介批评论》在给出媒介批评界定之后,梳理媒介批评的历史实践与现状发展,论述媒介批评的特性、伦理原则、衡量尺度、类型范式、对象标准,总体上偏向于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探讨媒介批评,故而中间插入了人文精神与媒介素养的论述。雷跃捷《媒介批评》作为规划教材,比较注重媒介批评的本土色彩,因而在讲述媒介批评一般理论问题的同时,对五四时期和当代中国的媒介批评实践作了较大篇幅的论述。

      如果说总体性媒介批评学的建构主要是在利用西方媒介批评包括批判学派与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那么分门别类的媒介批评学建构则彰显出十分明显的中国特色。这是因为,“报刊审读”或“新闻阅评”本身就是地道的中国式媒介批评。事实上,在西方的媒介批评概念引入之前,报刊审读与新闻阅评已成为中国新闻出版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薛耀晗《报刊审读初探》、王首程《报刊审读》、刘祖禹、胡文龙《新闻阅评学》等论著,都是根基于国内报刊审读、新闻阅评实践而作出的理论性论说。薛耀晗《报刊审读初探》收录发表在《报刊之友》的多篇论文,“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报刊审读的内容、性质、对象、作用、范围、方式方法和队伍建设,并对‘审’与‘读’、‘审读’与‘评论’的关系作了较为透彻的比较分析”,“初步形成了报刊审读理论体系”[1]。王首程《报刊审读》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报刊审读的理论与实践,对报刊审读的类型、内容、方法、原则等问题作了较深入的专业性阐释。刘祖禹、胡文龙《新闻阅评学》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新闻阅评学的著作,对于如何搞好新闻的采写与编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