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0)06-0083-05 已有160多年历史的英国经济学人集团(The Economist Group),是英国乃至欧美最为成功的经济类跨国传媒集团,它在全世界主要国家都有营销机构,市场主要是在海外。早在2004年,该集团的核心媒体《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周刊的周发行量就已突破100万份,集团年总收入近2亿英镑[1]。对于国际传媒集团而言,近几年来市场变得越来越艰难,尤其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国际传媒集团黑云压城,饱受冲击,经济学人集团也难例外。然而,从收入全局来看,经济学人集团在经济危机期间,其收入依然保持着强劲增长的势头①:2009年营业利润为5.57亿英镑,比上一年增长26%;营业额达到31.28亿英镑,比上一年增长17%;净收入增加到3 790万英镑,比上一年增加18%。经济学人集团在经济危机期间实现了资本的强劲增值,令同行业刮目相看。本文拟探讨经济学人集团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以实现总收入的强劲增长,力图揭示其跨国媒介经营之道,以便同行了解和借鉴。 一、资金海外转移以躲避资本缩水 2007年爆发的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其核心在欧美,波及的区域在东亚与中东,其对跨国媒介经营的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媒体广告份额大幅缩水。与以往年份相比,2008年,经济学人集团全球大部分传媒公司广告收入全面告急:在东亚区(包括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等区域)广告缩水59%;在美国(不包括CQ-Roll Call集团)的广告份额蒸发29%;在中东欧、中东与非洲地区(CEMEA)广告收入份额下降35%,在英国的媒体广告流失26%。英国经济学人集团因为跨越国度的大资本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资本何处避险并获得增值,是其不得不考虑的首要问题。其应对措施如下: 首先,经济学人集团采取了资本收缩以规避更大利润流失的风险。此前,为了开拓其他地区的媒体市场,经济学人集团在各地版《经济学家》之外开设了CFO(财务总监)纸本杂志,这一经济类的纸本多数实行受控发行策略,根据订阅者的身份免费赠送,其目的是获得注意力以获取高端的广告费用[1]。由于语言上的隔阂,亚洲版、中国版与欧洲版的CFO发行量长期上不去,但开支不小。在经济危机期间,经济学人集团停止了这些地方版的出刊活动,决定等待世界经济形势转好之后再重新规划,使得这部分尚未盈利的资本停止外流,实现资本的收缩与避险。 其次,从劳动力资本中大量退出,以保证亏损资本的转移与海外利润的重新追逐。经济学人集团在全球拥有1 100名左右的雇员,劳动力资本占据着传媒资本的巨大份额。然而,从资本流动的情况来看,年末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要大于其他时间。比如2008年,正常月份经济学人集团的员工为1 107名,而年底则达到1 157位。为了能够让冗余的劳动力资本从市场中退出来,集团实现了小数额的固定资本集中,以达到经济危机期间的规模效应。如停办亚洲版CFO(包括中国版)以剪裁掉一部分员工,实行部分劳动力资本的退出。这种变化带来了集团资产结构的变化:如2008年固定资产为340万英镑,而到了2009年同期则为306万英镑,减少10%的固定资产,意味着有10%的资本避开了资本缩水的危险,且可以随时投资到增值最快的信息领域。 资本退出是为了投资新的增长点,同时保证劳动力的市场吸引力与竞争力,不至于在金融风暴中丢失经济学人集团的人才竞争力。集团把CFO剩余的论坛(Conference)与研究服务(Research Services)资本集中于经济学人论坛(Economist Conferences)与经济学人智囊(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因为这4个部门在功能上的相近性从而实现资本的集中。CFO欧洲也实行相类似的资本集中,从而使得在功能未曾衰减的情况下,一部分劳动力资本得以顺利退出原有市场。欧洲CFO人员进入到英国智囊部分重新整合,提高了产业与管理部门的信息服务质量,2009年的价值增幅为54%。根据经济学人董事局的数据,2009年该集团共有11%的劳动力从危机市场的资本中退出,从而既减小了资本在经济危机中的风险,也提高了有竞争力领域员工的收益,同时还为集团在其他领域准备了成熟的资本条件,提升了集团对其他高质量劳动力资本的吸引力(如表1所示)。
经济危机最大的损失可能就是媒体集团人才的流失。然而,经济学人集团的劳动力资本主动退出广告量萎缩的市场,降低劳动力资本的风险,整体上减少了12%的冗余人员开支;抽取的劳动力资本也保证了有竞争力的劳动力收入的稳步增长,从而也避免了金融危机时期优秀人才的流失。这为集团资本在其他有利可图市场上的利润追逐奠定了人才基础。